魏德友在守望界碑。图片来源:管述军摄
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53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国戍边的信念,与妻子一起驻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的无人区,过着“家住路尽头,屋在国界旁,种地是站岗,放牧为巡边”的生活,书写了“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壮丽篇章。
魏德友正在巡边。图片来源:管述军摄
1964年,魏德友主动放弃留京工作机会选择了边陲,和30多名战友一起,从部队转业来到161团兵二连,驻守在萨尔布拉克。那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称“十个蚊子一盘菜”。魏德友和战友们一起白手起家,屯垦戍边。从此,“家住路尽头,屋在国界旁,种地是站岗,放牧为巡边”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那时,边境形势十分严峻,放牧巡边线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境线,退一步或进一步都关系到领土主权。魏德友主动请缨,要求到离连队5公里外的“争议区”巡边,还从山东把扎着大辫子的刘景好接了过来,结婚成家。
魏德友夫妇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图片来源:管述军摄
魏德友和战友们一起,同守边牧民一道,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扞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随着孩子的相继出世,妻子央求他:“孩子还小,这里实在条件太差,为了孩子着想,咱们能不能搬到新连队去?”魏德友断然拒绝:“不行!实在不行你搬走,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妻子无奈摇头,最终还是陪他一起留了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兵二连撤并,居民分批撤离戍守了20年的家园。1984年,组织安排魏德友撤离搬迁。可魏德友对妻子说:“大家都撤走了,这里不就成了游牧区,边境没人守行吗?咱们还是留下吧。”熟知魏德友性格的妻子只得点头同意。
拼版照片:左图为魏德友年轻参军时的照片;右图为放羊途中的魏德友(资料照片)
每到夏季,魏德友总会特别警惕。他要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因为阻止临界放牧,魏德友经常遭到报复。损失最严重的一次,羊圈里200多只羊全部被人从羊圈里偷放走。当时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羊。想起年幼的孩子还等着上学用钱,妻子忍不住嚎啕大哭:“这些人一次次的不让俺们好过,咱还是走吧。”“哭什么?越是这样越不走,哪怕是一只羊都没有了,我也要守在这里!”魏德友坚定的回答。
冬季里魏德友观察边情。图片来源:管述军摄
巡边过程中,魏德友多次因为暴风雪天气迷失方向而发生生命危险。幸运的是,他每次都得救了。风雪中,妻子无数次的在家门口提着灯,大声的呼喊,希望自己能给在危险中的魏德友指引方向。门口的小溪干涸了,夫妻俩自己掏了一口井,井水盐碱含量高,又苦又咸。居住的土屋快塌了,边防站官兵为他们盖了一幢新土屋。
魏德友老两口在家门前合影。(资料图片)
年纪越大,身体的毛病越多。魏德友有糖尿病,还突发过脑梗。住院治疗期间,他像丢了魂一样,病情稍有好转就坚决要求出院。妻子的说法是,“他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50多年来,魏德友夫妇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不忘初心,为国戍边,是这位古稀老人一生的坚守。(来源:新疆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