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京剧梅派传人,舞台上的她仪态万方,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传统京剧行当局限,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室内乐版京剧《霸王别姬》。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史依弘。
机缘巧合“误”入梨园
我妈妈在上海体育宫工作,所以我从小就接触了很多体育项目。小时候我就特别喜爱武术,因为我觉得武术的一招一式太帅了,我便学习了两年武术。后来武术队解散,我又进入到体操队,但在体操队的学习和训练并不顺利。我受过两次伤,技术水平逐渐和队友有了差距。我们队里有个同学的家长,他是戏校里拉京胡的老师,天天跟我们教练嘀咕,说史依弘不应该是吃体育这行饭的,应该去学京剧。就这样,机缘巧合之下,10岁的我走进了上海戏校的大门,迈上了专业学习京剧的道路。
为了练好基本功,我没少吃苦头,但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会的我就要死练,直到会了为止”。为了练跑圆场,老师把我两条腿的膝盖都绑上,每次只能走半步,稍微快一点就会摔倒。为了能将步子跑好、跑稳,我不知道跑坏了多少双鞋,但正是从小打下的“童子功”,让我受益终生。
没有个性的作品是无生命的
戏校毕业后,我进入了上海京剧院,出演了《火凤凰》《狸猫换太子》等剧目,这些作品的成功,给我带来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但这并不能让我满足,我希望能在艺术上不断超越自己。
2007年,我遇见了着名戏剧导演石玉昆,他对我说:“你可以试着演绎《巴黎圣母院》里艾丝美拉达这个角色,那个个性鲜明、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和你很像。”我也觉得能将外国着名歌剧作品改编为京剧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我毅然接受了这次挑战。
艾丝美拉达是一个性格经历都很复杂的人,如果我沿用原有戏曲表演形式来套到这个人身上,很难完整体现人物性格,但我又不能凭空捏造人物特点,于是我便想到在京剧表演中融入探戈舞的元素,这样就能将吉卜赛女郎那种火辣的热情和浪漫的态度表现出来。
很多人说,《巴黎圣母院》改编大胆而有根据,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是一次以京剧演绎外来题材的成功尝试。其实,京剧艺术要发展传承,必须要突破流派的隔阂。艺术创作要守规矩,但不能思想禁锢。我是学“梅派”的,梅兰芳先生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艺术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独立个性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的。
更好更美是演员的毕生追求
作为一名演员,只要想登上舞台,就得保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演员的操守。演员在舞台传递的是美,怎么让自己更好更美,这是演员的毕生追求。
我想让观众看到不同的我,所以我决定尝试出演《锁麟囊》这出戏。《锁麟囊》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多年来盛传不衰。程派的表演和唱法与梅派有很大不同,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充分演绎,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最初没有想好怎么去唱,是用程派幽咽的声音,还是用梅派明亮的声音。当我正迷惑的时候,我看到了顾正秋先生演绎的《锁麟囊》,她将这出戏转化成了她自己的风格,程派唱法里又包含了大量的梅派念白。她已经不拘于自己是哪个流派,而是将整出戏行云流水般地演绎了出来。
演员的职责就是永远在攀登,永远在尝试,永远在吸取艺术养分。艺无止境不是一句空话。
我一直不满意那个台上的自己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将梅派艺术传承发扬。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逐渐增多,也给了我更多将梅先生的艺术作品带出中国、走向海外的机会。
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我跟尚长荣先生连演了十一场《霸王别姬》。那个场子并不大,只能容纳60到80位观众,乐队与观众距离非常近。在座的基本是外国观众,他们基本都是含泪看完的。有一位外国老太太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她抹着眼泪跟导演一直在探讨一个感情问题,为什么几千年来女性都是承担着这样一个痴情的角色,这让我挺感动的。因为我觉得这些外国观众不仅是被京剧华丽的服装和造型所吸引,而是真正被内容吸引了,真正投入进去了,他们理解了戏曲。
为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我又将剧中伴奏的京胡和锣鼓换成了蝶筝,这样可以减少伴奏乐器因为声量太响而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也平添了剧目的音色和韵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室内乐版京剧《霸王别姬》成为了小剧场表演的经典剧目。
我常常用另一双眼睛在观众席里审视舞台上的自己,那些我曾经演过的角色,我希望它是美的,有血有肉的,打动观众的。我一直不满意那个台上的自己,戏在舞台之外,学习和尝试是不能停止的,创新是必走的路,求变是我一直不变的追求。
嘉宾简介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她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代表剧目有《大唐贵妃》《狸猫换太子》《巴黎圣母院》《霸王别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