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市。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40余种重要奖项。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详细>>
“一个人其实是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这是我长篇小说《草房子》扉页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来源于我文字背后一直有的我童年的影子。在我20岁之前的岁月里,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20年的乡村生活记忆,成为我无尽的创作源泉,即便后来我进入了真正的大都市,我却始终无法摆脱乡村情感的追逐与纠缠。
我的父亲是位小学校长,喜欢读书讲故事。伴随着父亲的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犹如画笔填补了我贫困生活的空白,也为我的精神世界绘上色彩。小时候,我常常见到父亲一坐下来,很快就有人围上去听他讲故事。受他的影响,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说理能力和说事能力得益于他……
我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苦难,因为这些东西在我的记忆里太深刻了,我不可能忘掉,它们就是我的生活,甚至是我的生活的全部。但是,在给孩子看的作品里面,我始终要给他们亮光,而不是让他们看到一望无际的黑暗。即使写黑暗,我一定要让他们看到亮光,而且还要让他们预感到前面还有更大的亮光。
写作就是造屋。第一个层面的造屋是使人们有个安居的地方,让心灵有一个安顿的地方,作品就是心灵的屋子。第二个层面的造屋是指每个人都向往自由,自由在哪里能实现?是在文学的这个屋子里实现,因为这个屋子是我的,我可以在这个地方自由地放飞我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想得到的自由,写作可以满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