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名利”哪个最光荣?---中国文化馆
“劳动”与“名利”哪个最光荣?

(青年学者讲坛)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是青年朋友们幼年常听常唱的一首歌曲,“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念也从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然而,当我们过了蹦蹦跳跳的年龄,越来越成熟稳重的时候,我们的一些青年朋友开始困惑了,“劳动”还是“名利”最光荣?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看待劳动的问题。在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就可能得出迥然相异的劳动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启示我们,社会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共同体,而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则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塑造和发展了人类社会。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讲,劳动成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成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可见,劳动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恰恰是人生的载体,也是人生意义的最高体现。

  其实,对于“名利”的困惑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与“名利”,哪个最光荣?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困惑,无非是在考验我们对于劳动的实施主体与受益主体的认识。谁是劳动的主体?有人说是大老板和大官儿的劳动最有成就感,因为他们只需动动脑,动动嘴,就能指使一大群人去劳动。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劳动绝不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仅靠精神劳动,人类无法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文明成果,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所以,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由此可见,最重要的劳动主体正好是直接与自然界等劳动对象打交道的一线生产者,也就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既然我们这些一线的普通生产者是真正的劳动主体,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好自己的创造力呢?这涉及的就是职业选择的问题,一份合适的职业将成为我们主动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理性客观地分析了青年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他特别劝诫我们,“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他还建议我们在充分考虑了自己的社会环境、体质、能力等因素之后,要根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相结合的“主要指针”,选取“最可取的职业”。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实现劳动与促进自身完美之间的正向互动,而避免被束缚于某种看起来光鲜却会压抑自己的职业之中。

  一旦选定职业,我们就有了在劳动中收获成功的坚实基础。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敢拼肯干,但也要防止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更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将一事无成。唯物辩证法启示我们,质变与量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过程也包含着阶段性的质变。类似的是,成功本身并非是未来的事情,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进步本身就是成功。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刻意追求某个遥不可及的巨大成功,而忽略了自己每天手边的事情呢?再者说,即便是当了大官,发了大财,如果就据此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那么就会离普通劳动者越来越远,进而被社会大众所唾弃不耻。这样的名利双收,还是不要也罢了。

  最后,祝愿广大青年朋友们常怀一颗平常心,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科学观念!走好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作者简介:李艳艳,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人类文明进步规律、新媒体上的意识形态状况与引导。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教学研究部(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