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棵树精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嘉峪关文化馆
嘉峪关站
邮箱|搜索
论“八棵树精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表时间:2018-09-04   来源:嘉峪关文化馆

  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之侧,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干粗壮,人不能合抱。杨树面朝天下雄关,背依祁连山脉,栉比高矮,似城市哨兵,如公路守护者,春去秋来,冬寒夏暑,历经冰雪风雨,树木巍然屹立,枝叶葱郁繁茂。

  嘉峪关市地处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相当严重,年降水量为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2毫米,植树造林十分困难。在如此荒凉之地,怎能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八棵杨树?这要追溯到1952年初春,风沙弥漫,乍暖还寒,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同志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的侵害,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后来剩下了八棵。

  这是老一辈嘉峪关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缩影,更是一代代嘉峪关人扎根戈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甘当路石的精神传承。“八棵树精神”是嘉峪关人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建设幸福美好嘉峪关的精神写照,更是嘉峪关市建设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可以说,“八棵树精神”是嘉峪关公路人六十多年来几代创业者、建设者在皑皑祁连、茫茫戈壁中,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用勤劳、心血、汗水和智慧,经过长期奋斗拼搏、孕育创造和提炼升华的宝贵财富 。

  “八棵树精神”,是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的基石,它们一脉相承,构筑了嘉峪关人的精神大厦。毋庸置疑,“八棵树精神”,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力量,虽无形,但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地方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画卷中,正是有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20世纪以来,正是有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薪火相传,改革开放才取得辉煌的成就。

  历史反复证明,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伟大的精神一旦和伟大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就会像火种一样迅速燎原于人们心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成为攻坚克难的关键,成为夺取胜利的保障。

  “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发展形势逼人,建设号角催人,在我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文化旅游融合、促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尤其需要“八棵树精神”的引领、支撑和提振。

  这就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推动雄关经济发展、造福雄关未来的征程中,要有“八棵树精神”的坚韧毅力;要有“八棵树精神”的豪迈气概;要有“八棵树精神”的坚定决心;要有“八棵树精神”的无私情操;要有“八棵树精神”的家国情怀;要有“八棵树精神”的强烈责任……

  让我们传承弘扬“八棵树精神”,矢志不渝做好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等工作,努力开创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新局面。(胡杨)

责任编辑:何志兵
  1. 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2. 嘉峪关文化馆 ©版权所有
  3. 陇ICP备08101081号  地址:嘉峪关市五一南路1819号  投稿信箱:jygwmb@163.com  技术支持:嘉峪关文化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