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蓝,叫海口蓝;有一种幸福,叫在海口。”今年春节,来琼旅游的南京市民徐鹏飞通过微信朋友圈频频分享海口的“碧水蓝天”,“不是夸海口,来了不想走”。
今年春节从除夕至元宵节连续16天,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一级优,实现“十六连优”的禁燃禁放目标。“海口蓝”,成为海口的一张靓丽名片。
生态立市,宜居生活。海口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宜居城市,不断增强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民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游玩,蓝天白云令人心情舒畅。记者李天平 摄
绿色建筑 节能减排更环保
在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分布在木质屋顶下方,错落有致排列在混凝土屋顶上方,在炎炎烈日照耀下,银白色“外衣”微微泛起亮光。
“我们这个屋顶可不简单,能为建筑‘充电’。”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土建专业经理陈在意说,这是充分利用“天时”的设计,地处热带地区的海口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项目布局太阳能屋顶可用足用好城市当地有利气候条件。
屋顶发电,取之于项目,用之于项目。据测算,太阳能屋顶的总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太阳能产生的电供应给项目用电使用,有效节约用电,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让建筑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参与项目设计的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师朱巍说,建筑和公园亲密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严格按照生态标准建设,深入实践绿色生态理念,全景式展示海口特色,成为一站式服务市民游客的舒心便捷的“驿站”。
这是一个融入公园景观的开放式的“市民游客之家”。该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先行,深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墙壁立面大面积使用本土火山岩材料,新建道路推广生态透水铺装,广泛布局椰子树、大叶油草、三角梅等本地植物完善园林景观,在项目建设中融入本土特色,科学使用绿色建材,打造简约通透大气的生态工程。
海口市民游民中心项目还因地制宜建设了多块下沉式绿地,面积占整体绿地面积的30%,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一个个微型湿地里种上水生植物,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增加绿色空间,节约资源,改善周边环境。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海口成立由院士、建筑大师组成的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专家委员会,深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仅用120天完成三角池片区综合整治,延续了“闯海人”的城市记忆。琼台福地和鼓楼保护修缮、万绿园景观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琼州第一塔”明昌塔启动复建,红城湖公园全面动工……系列落地项目,注重生态和文化交融,推动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切实提升城市品质。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引游客到来。记者李天平 摄
绿色生活 湿地之城更美好
“美极了,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绿意盎然,生机勃勃。”23日下午,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市民陈玲沉浸醉于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夕阳西下,美舍河畔,一地暖黄,碧波染上一层暖色,放眼望去,水鸟振翅飞翔,碧波荡漾光影涟漪,清水畅流奔向远方。
走进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的美舍河畔有随处可见的大叶油草、吐露芬芳的三角梅、高大挺拔的椰子树。“美丽美舍河又回来了,还多了这么大的公园,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眼前的鸟语花香,让陈玲流连忘返。
生态治水,释放源源不断的惠民红利。海口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中,探索创新水体治理体制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采用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自然渗透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上游下游、岸上水里、岸边浅滩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为主线,在全流域构建水生态海绵系统,打造水岸同治、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处繁华闹市区的三角池片区,曾是老城区重要的休闲胜地之一,深受周边3万多居民的青睐,但随着清澈的湖水渐渐远去,这里成了脏乱差的“闹心地”,更是老海口的日常生活“痛点”。对此,海口坚持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全流域综合整治,从源头起步系统施治,三角片区实现水清岸绿的华丽蝶变,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称,众多星罗棋布、特色各异的沼泽、山水、林田、湖海让湿地与城市紧密融合。湿地资源丰富,特点显着。有中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被称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有独具特色的羊山火山熔岩湿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池塘、水库等湿地类型,堪称“湿地博物馆”……
共筑湿地之城,共享美好生活。目前,海口湿地保护志愿服务已逐渐走走向常态化,湿地保护服务队日渐壮大,近万名湿地志愿者奔赴美舍河、演丰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三江湿地保护区,开展湿地污染调查、环保宣传、环境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齐心守护城市的宜居美好。
市民在公园里欣赏初放的炮仗花。记者李天平 摄
绿色家园 全民守护更宜居
为了长效守护碧水蓝天,海口坚持生态立市,紧紧围绕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海南省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和任务,积极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多管齐下保障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良。
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海口许多乡村都迎来了公期——当地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每逢公期,村里公庙都是最热闹的地方,燃放爆竹更是惯例。然而,得益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和强化烟花爆竹管控,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日渐提升,使得今年的公期与往年有些不一样,虽然在村里还能听到响亮的“鞭炮声”,可是地上却不见了燃放后的碎纸屑和呛人烟火味,文明过节的新风尚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护航好生态路上,海口统筹调度,严格落实责任,坚持全市一盘棋,各区各部门密切联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去年,海口出台《海口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年)》《海口市大气专项强化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环委会专题会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会议等,明确年度防治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和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工作统筹部署。
去年,海口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问题整改,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33宗,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海口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湿地保护若干规定》,划定畜禽禁养和限养区域并关停养殖场349家;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测评位列全省第一,美舍河、五源河荣登全国城市水体治理光荣榜,海口水环境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被列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特别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成功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据了解,今年,海口启动建设领先全国、覆盖全市的大气、水、土壤“三位一体”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强化大气防治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同时,推进陆海统筹,持之以恒抓好龙昆沟等32个水体的常态化治理,实现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守护好绿水青山,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海口日报记者 曹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