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好旧村落要把握“三宜” - 武汉文化馆
您的位置:首页>文明论坛

改造好旧村落要把握“三宜”

2019-09-19 武汉文化馆 字号:[][][]  转发


  16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沿着曲折别致的村间小路,先后走进“匠心工坊”手工艺品店、“老家寒舍”民宿店、“不秋草”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实地了解这里打造创客小镇、发展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情况,还自己付钱买了几双手工制作的富有当地特色的鞋垫。习近平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中国文化馆)

  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美丽乡村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逐步实施,习总书记在河南新县调研时对改造乡村旧村落所作的指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就是我们开展传统村落改造,搞好美丽乡村工作的重要指南和指导纲领 。笔者以为,改造好旧村落要把握好“三宜”。

  一是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许多传统旧村落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地理现状、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这些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原汁原味的当地乡土文化,如安徽的宏村、浙江的乌镇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改造旧村落强调因地制宜,就是要守住当地的乡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留住故乡的乡愁,结合当地的文脉和人文底蕴,打造“一村一景,百村百貌”,而不是“千村一面,万镇一街”;要坚决杜绝大拆大建,除了必要、审慎的开发新建,要提倡整旧如旧,搞资源节约、利用保护型开发,修缮、保护好千村百镇中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古迹,搞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让游客能触摸到货真料实有“老品牌”,品尝到重回童年的“老味道”,留连忘返在青石铺就“老街”,这样才能重新激发广大乡村的新活力,让旧村落“返老还童”焕发青春,成为乡村振兴的好推手。

  二是要整洁优美,生态宜居。“乡村美不美,不能光靠嘴。”改造旧村落、美丽乡村工程要重视宣传、发动群众,更要以脚踏实地的举措来共同建设、积极参与、不断改善。改造旧村落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打造整洁优美,生态宜居,景色优美的乡村新家园。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取材,发展绿色农业,科学规划、精心谋划、合理安排,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许多地方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三是要完善配套,便利宜人。乡村振兴,以人为本。村落改造,要利民便民。笔者来自农村,能深切感受到广大乡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对现代生活配套设施的的迫切渴望。比如有的乡村出行难,村前路“晴天几条槽,雨天一团糟”;嫁出去的媳妇多年不回娘家,只因“厕所只是土篱笆,一到下雨用砖搭”尴尬现状。当然,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落后的现状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正成为新农村居住条件的标配。从日常出行,到生产、生活、文化娱乐乃至乡风民约、移风易俗正日渐人心让神州大地广阔乡村大地展露新颜。比如在武汉黄陂区杜堂村、蔡甸天星村等一批旅游特色乡村, “以花为媒”,突出“花田喜庆”特色,打造鲜花主题产业链,美了乡村,富了村民,村民们出门能赏花,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城市的人也纷纷回到乡村休闲、体验,给乡村发展也带来了新有生机和发展活力,一举多得。

  改造好旧村落坚持“三宜”原则,是美丽乡村的“头件事”,是振兴乡村的好推手。(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