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_宿州文化馆

文明评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之声 > 文明评论 > 正文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2019-10-31  宿州文化馆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近年来,各地在革除农村陋习,树文明新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天价彩礼、豪华丧葬以及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在一些地方盛行,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成为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负担,也扭曲了社会价值观。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滋养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是根本。移风易俗表面上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要深入研究当前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问题形成的原因,追根溯源、循因施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废除恶俗,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是基础。风俗习惯不会自己与时俱进,需要制度和机制来加以引导和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设主体是群众,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社会治理。制订村规民约要广泛集纳村民的意见,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增强群众基础。要由德高望重的村民群众执行村规民约,把村规民约的威严逐渐挺立起来,让农村风气为之一新。

  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是关键。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摒弃陈规陋习,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只有党员干部带好头,好风气才会在广大农村地区蔚然成风。

  《荀子·劝学》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扭转不良习俗、改变陈规陋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定能取得农村移风易俗的良好效果。(海南日报 向秋)

责任编辑: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