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温州,有许多积淀深厚的文化世家,在艺术、科技、医学等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鹿城“叶氏家族”,作为一个三代行医的百年中医世家,是其中典型之一。 叶适后人、已故浙江省名中医叶侠生,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医者;他有九个子女,其中四个:叶成舟、叶小迈、叶远栋、叶素芬均承其衣钵,在中医外科、医疗管理等领域做出贡献;医者家风同样影响着孙辈,孙辈中目前有七人学医、从医。日前,记者走访了多位叶氏家族成员,聆听这一中医世家的故事。 壹 第一代医者叶侠生: 为自医而学医,后创立温州市五马医院,成该院“四大支柱”之一 这个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中医世家的传承,要从为“自医”而学医的第一代医者叶侠生说起。 叶侠生1911年生于温州市郊横渎村,自幼体弱多病。其父是一名农民,略通草药偶尔为耕牛治病,因十分忧心独子病弱的身体,就让15岁的叶侠生拜入浙南中医外科名家吴廷巽的弟子林杰夫门下,并托其代为照顾。叶侠生在林杰夫身边学习时,其他同门师兄弟约摸学个三五年就都告别师傅自立门户了,叶侠生却在老师身边待了整整八年。非他愚钝,相反,正因他天资聪颖深得林杰夫喜爱,舍不得让他离开,希望尽可能多地将所学传授。 叶侠生学成后悬壶鹿城,精于外科,尤擅杂症。当年,开在大南门锦春坊口的侠生诊所远近闻名,许多居住在县城和乡野的病患都慕名赶来求医。叶成舟说,父亲一生礼佛,常怀慈善之心,施医舍药给穷苦农民常常不计报酬,时常说:中医只为救死扶伤,想赚钱不要学医。当年一黄姓青年(振州)患肺痈外溃,背部流脓,经医院及多方医治无效奄奄一息,后由叶先生治愈。为感激救命之恩他每年正月初一前来拜年,先生去世后仍坚持初一去横渎叶氏宗祠上香一直至今,他如今还健在,已年逾八十。 据《叶侠生传略》载,叶侠生曾担任“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特约医师,享有极高威望。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积极组织参加联合诊所,后来组建了温州市五马医院(温州市第八医院前身)。1958年,因为历史原因,他被错戴“反革命”的帽子,于1961年被遣送至西溪大洋山农场,任职于医务室。 “地位和境遇的一落千丈,并没有使父亲消沉。”叶成舟曾听父亲叙述当时境况:“行医深山岙底,接触的是朴素善良的山民,身心反倒日渐康健了。” 得以“摘帽”,是在一年多以后。返回岗位的叶侠生积极工作,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术,为他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与崇敬,日门诊量达百余人,与伤科王昌荣、儿科曹幼芹、西内科朱侠并列为该院的“四大支柱”。 在学术上,叶侠生认为“治外必须通内,外症虽发于体表,必根于内”,又因壮、老、妇、孺皆可罹患,“故擅外者必通晓内妇儿科”。因此,叶氏中医除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外用药物、手法、刀法外,更重视内治扶正祛邪、调理气血以除其根,故治疗内科杂症亦多良效,特别是对疔、疮、痈、疽、老烂脚、甲状腺病、乳房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人称道。叶侠生授徒也同样要求学生先读内科典籍,后习外科着作,使“学有源流,知常达变”。 “父亲平时很注意民间单验方的搜集,认为这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十分重视中医理论的探讨及自身经验的总结,绝不保守。”叶成舟告诉记者,叶侠生编撰有“验方采风集”“疡科源流概要”“脱疸论”“外科证治”“大麻风论”“白喉论”等多种资料,并曾多次在市级、省级中医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介绍和交流。1987年,浙江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研究所编辑的《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第十一辑》刊登了《叶侠生治疡经验选介》,对其学术经验作了介绍。 贰 子女四人继承衣钵: “我们家没有什么遗产,唯一宝贵的财富,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医者情怀” 小时候,叶成舟放学后便会来到父亲的诊所写作业,父亲就在离他不远处为病人看诊。对于中医药理,他自幼耳濡目染,并不陌生。可他却说,起初自己没想过要学医,走上这条路是在计划之外的。 叶成舟自小成绩优异,从温州市第一中学毕业后,他没有申报医科大学而是被浙江农业大学录取。可到杭州报道那天,其余人都在名册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唯独他的名字横看竖看都找不着。后来他才得知,自己的入学资格因政审不合格而被取消了,他只得独自背上行囊回了家。时逢“三年自然灾害”,政府号召高初中毕业生支援农业第一线,大种蔬菜,以菜代粮。于是响应号召,自愿下乡插队。 冥冥之中命运自有安排。在插队期间,他巧遇了父亲曾经的学生陈绍芳。当时,陈正有意组建农村保健站,而叶成舟虽然没有系统学过医,但自幼在父亲身边帮忙,抓药、打针全不在话下,于是,他与陈绍芳一拍即合,于1961年组建了光明保健站。就这样,叶成舟当上了“赤脚医生”。“那是一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经历”,叶成舟回忆,“当时农民没有医保可是光明大队却规定为村民看病报销50%,大病、重病还由我们护送到市大医院或外地就诊,我就关注大医院如何救治开方,积累经验”。与此同时,他还师从父亲的两位朋友——温州着名儒医白文俊、李薏园二位先生,学习中医经典及内妇儿科临床。 后来,叶成舟还曾在毛纺厂医务室担任了八年的临时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9年,全国中医药人员选拔考试开考,叶成舟通过考试,被分配进入温州卫生学校,终于成为一名执证“医师”“教师”。1985年,经省卫生厅批准,他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名老中医许国华主任医师的助手,之后总结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编写了“岳西医集——许国华中医经验辑编”。他在温州卫生学校工作直至退休,其间先后担任过卫校中医教研组长及门诊部主任、市中医药人员评审委员会委员、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外科分会主任、省中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为温州中医学对外交流与发展、中医人才培养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叶成舟却常投以“批判”的眼光,自责“没能为卫校学生们创造更多临床机会和条件”,直到他退休前一年——2001年,温州卫生学校并入温州医学院,他的这个心愿终于达成。 “我们家没有什么遗产,唯一宝贵的财富,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医者情怀。”除叶成舟外,叶侠生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都在中医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次子叶小迈是原温州市气功疗养院伤科主任,上世纪90年代便远赴英国传播中医药,筹建中医药海外中心,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三儿子叶远栋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远赴黑龙江支援建设,归来后成为一名村医,没有轰动的事迹和耀眼的光环,只是日复一日默默地在基层岗位上勤奋工作,守护横渎村里老小的健康;女儿叶素芬是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外科助理医师。 叁 小辈锋芒不输前人: “传承好中医药学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神圣职责” 家学有渊源,叶氏第三代,叶放、叶青、张红、叶绿、叶丛丛、叶必宏、叶眉月都不约而同走上了中医药的道路,其中不乏中医药学科“省级优秀毕业生”、全国综合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等,他们接过了家族传承的接力棒,也为温州中医界贡献着新生力量。 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笑容温婉可亲的张红是叶成舟的外甥女,看上去年纪不高,却是一名拥有三十多年的从医经验的主任医师。在她位于市中心医院的针灸科诊室里,总是坐满患者。实际上,当张红于1987年毕业进入市中心医院工作时,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还很少,为了多获得一些临床经验,她甚至跑去医院保健科建立的“家庭病床”寻找合作,主动上门为中风等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经张红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三十多年间,温州市中心医院针灸科,经历了从一间约15平方米的简陋诊室,发展到今天拥有一个楼层400余平方米诊疗空间的巨大变化,并成为全国综合三甲医院中医药建设示范基地、温州市中医药建设项目针灸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基地。张红本人也因为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及其针灸治疗的实际疗效收获了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去年荣膺“温州市名中医”称号。 张红将一切荣誉归功于她的良师和病人。“医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我很庆幸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能遇到好老师。”三十多年来,她先后赴北京、上海、成都、青岛等地求师访友,原浙江中医学院针推系老师朱明清,耳医学专家黄丽春,浙江名中医、杭州红会医院针灸科郭守云等都是她的授业恩师,在她看来,他们教授给她的不只是医术,更是多年的临床经验、心得体会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医理念。她同样感谢她的病人,“其实一些人接受针灸治疗刚开始是有点害怕,甚至是恐惧的,但他们最终选择信任我,正是这份信任鞭策着我不断学习”。存有一颗感恩之心的张红总说自己的“医运好”,她感言,外公叶侠生在她毕业那年语重心长的那句“孩子,做医生一定要对病人好”,一直提醒着她对待病人不能有丝毫懈怠。 叶远栋之子叶必宏如今是一名85后“主治中医师”,先后师从过方剑乔、林国明、詹红生、王正等中医名师,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曾入选市“551”人才工程、市“双鹰计划”人才培养项目等,并主持多项市级中医药研究课题。去年,叶必宏受医院推荐借调至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协助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工作。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体验让他深有感触,“我深感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医药的伟大复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学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神圣职责”。(温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