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馆联盟·扬州站
 
文明播报  联盟联播
文明聚焦  扬州好人
公告公示  讲文明树新风
资料下载   我们的节日
文明建设  主题活动
道德模范  文明风采
志愿服务  文明访谈
未成年人  图文简报
扬州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礼仪活动    县区动态
 首页 > 文明聚焦
“公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
  发表时间:2018-08-08   来源:扬州文化馆   [打印] [关闭]

  小餐桌,大文明。近日,记者走访获悉,随着“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推广,如今,大多数市民都有了使用公筷的意识,在饭店、宴席上公筷随处可见。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近日,记者专访了扬州市多所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们纷纷表示,文明教育应该从小朋友抓起,3岁-6岁幼儿正是形成公共道德的关键时期,“公筷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大多是分餐制。图片来源:扬州晚报

  

  一些居民家里的餐桌上也准备了公筷。图片来源:扬州晚报

  

  孩子用公筷给家人夹菜。图片来源:扬州晚报

  家中用餐

  是否使用公筷引争议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讲究的是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可市民徐女士面对这样的饭局颇有微词。“现在都说要用公筷,但当桌上都是长辈时,这个公筷就用不下去了。“徐女士感慨说,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喜欢孙子,经常往孩子碗里夹菜,孩子年龄小抵抗力差,这样的“口水菜”让她很担心孩子的健康,“我提出来用公筷,老人不理解,认为用公筷是在嫌弃他们。”

  记者采访发现,像徐女士这样受到“口水菜”困扰的市民不在少数。不过,有市民就顶住了压力坚持使用公筷。刘云是一名医生,她家就餐使用公筷已经2年了。“我父母是医生,所以在娘家都是公筷,后来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就没好意思提。直到有一次发烧的婆婆和儿子一起吃饭,儿子就被传染了,打那以后我们家就使用公筷了。”刘云说,刚开始她也没好意思提,还是儿子跟奶奶说起“外公外婆都用公筷,就不会被传染”,如今刘云一家三口吃饭,儿子就会拿出6双筷子。

  “一边是家庭亲情,一边是卫生习惯。在家使用公筷,从亲情上来讲,有些过意不去,中国的家庭餐桌文化就是这样。如果子女提出使用公筷,老人会觉得伤心;但如果是孙辈提出,老人们反而乐于接受。”刘云说。

  幼儿园行动

  礼仪教育教孩子们用公筷

  礼仪教育,从小养成。记者采访了多名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谈及公筷的推广,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公筷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使用公筷也是一种健康卫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幼儿阶段是启蒙阶段,到了小学,孩子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正是文明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不文明成了一种习惯,要改正就难上加难。

  据了解,目前扬州市幼儿园实行的都是分餐制,一人一个餐盘。机关三幼京华园,除了午餐,连副餐都是一人一小盘。“为了避免浪费,用餐卫生,我们实行‘少分多次’的办法。”机关三幼京华园长冯德菲介绍。

  随着“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推广,各个幼儿园也行动起来。“秋学期开始,我们将围绕公筷意识的培养,让小朋友家长了解使用公共筷子的意义,启动‘小手牵大手’的活动来推广公筷。”机关一幼负责礼仪课程老师肖琳告诉记者,幼儿园会利用家长园地、网站、微信等进行公筷使用的宣传。

  据介绍,从“文明有礼二十四条”推广以来,机关一幼已经围绕公筷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在午餐及早餐点发放过程中,一直坚持使用公筷公勺,“在大班孩子自主进餐过程中,我们也会引导孩子们主动使用公筷,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也会让孩子们多实践,强化使用公筷的意识和行为。”肖琳介绍,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回家后提醒督促家长,特别是督促爷爷奶奶坚持使用公筷。

  肖琳说,未来她们将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学习和教育,“比如儿歌、歌曲、故事等,并在环境中创设使用公筷的标语等,结合游戏进行使用公筷的实践练习。”

  小学行动

  学生暑期变身“公筷推广员”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小学也将“公筷文明”纳入暑期实践活动。这不,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二(3)班的52名学生都化身为“公筷推广员”,在家庭里开展一次公筷推广活动。

  二(3)班班主任王超群告诉记者,原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都应该知道公筷,结果在班上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庭聚会时都不会使用公筷,所以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王超群特别加入了“我是公筷推广员”这一条,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让孩子去提醒家长使用公筷、推广公筷。

  “一开始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要用公筷,他们都说我没事找事做。我就跟他们解释公筷的重要性,像非典时期就是口口相传导致疫情暴发,另外使用公筷还能防胃病。”学生柳泽昱告诉记者,经过耐心劝说,他们才勉强同意,家里试行了一个星期效果还蛮好的,“我们全家都决定坚持下去”。

  王超群说,为了让“我是公筷推广员”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开学后他们还会对实践作业进行评价,并在全班开展一次“我是公筷推广员”的演讲,让孩子们交流经验心得,以后不仅在家里推广,而且还要走向社会推广。

  三位一体

  让孩子成为“公筷行动”推动力量

  让孩子成为“公筷行动”中最年轻的力量,孩子们的习惯也在影响着家长。扬大一幼教师王雪对公筷的推广有自己的看法。

  “‘公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在注重幼儿智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幼儿对传统礼仪道德文化的感悟能力,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王雪说,秋学期扬大一幼将公筷教育与幼儿教育更好地融为一体,结合传统的餐桌礼仪,让幼儿亲身体验体会如何使用公筷,同时,在环境创设方面会增加一些关于公筷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公筷使用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

  “不要小看孩子的影响力,他们会成为家长的榜样。”王雪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餐桌文明主题是“节约粮食,不要剩饭剩菜”,孩子们回去跟父母讲,有家长反馈,现在每次吃饭,如果看到饭桌上剩下不少菜,孩子就会让他们打包。在孩子的带动下,现在他们每次看到有剩菜,都会要求打包。

  德育在点滴之间,文明在举止之中。“我们力求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共享文明之花的果实。”王雪说。

  文明是一颗种子,把它播撒在孩子心里,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谈及幼儿园、小学开展的推广活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认为,公筷的使用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是一个用餐的礼节,中国古代就很讲究这样的礼节,大户人家都有公筷。

  “公筷意识从小开始培养是非常恰当的”,王雄指出,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影响孩子一生,所以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幼儿园、小学的做法非常好,这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很期待家校合力共同推广文明礼仪。”

  【新闻延伸】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

  实际上,除了公筷文明,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个人的教养。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用餐前,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

  2.学习筷子的正确拿法,并养成习惯;

  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

  6.用餐过程中交谈要轻声;

  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

  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

  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

  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慢用”。(扬州晚报 田文荟)

责任编辑:陈晓旭
 
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扬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