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城市书房效果图。图片来源:扬州日报
9月5日,“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选址专家评审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举行。经专家评委们现场评议,4家城市书房通过评审,并将于年底前开放,届时主城区城市书房将达36家。
如何选址 科学均衡布局,主城区形成15分钟步行阅读圈
“其实,此次选址共有12家单位报名,经过初选后7家进入专家评审环节,最终选择4家。”扬州市图书馆馆长朱军介绍,这4家城市书房的选址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公开招标、呈报材料、专家实地考察、论证评估后,确认建设布点,并在地方主流媒体进行公示。“评审中,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环境优美是三个最基本条件,此外周边文化内涵、图书管理员及保安配备等多个细节,也是评分项。”
从2015年开始,扬州拿出最繁荣、最漂亮、人员密度最大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至今,主城区已建成开放的城市书房达32家,实现了区域全覆盖,且90%为24小时开放,主城区内形成了15分钟步行阅读圈。
“科学均衡,是扬州城市书房建设布点的一大特色。”朱军说,以此次评审通过的城市书房选址为例,位于瓜洲公园的城市书房,拥有运河文化资源;位于广陵新城人才公寓的城市书房,主要面向高精科技人才;位于吉安路体育公园内的高新区城市书房,则助力经济发展;位于淮海路院士广场的城市书房,闹中取静,紧邻扬州中学,文脉深厚,同时也为老城区注入新的阅读空间。
智能升级 配备声音图书馆、信用借阅、景点检索等功能
扬州城市书房建设愈加标准规范,不只在于选址规划,更体现在方方面面。今年6月,扬州将自己的探索实践凝结成的标准化、特色化地方标准《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运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该《规范》是江苏省首个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行服务规范,将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书房的建设提供可示范、可复制的“扬州示范”和“扬州经验”。
朱军介绍,《规范》建立在扬州城市书房建设、运行、管理等成功经验之上,从术语定义建筑设施、装饰设计、业务系统及专用设备、资源配置、基本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标准。“今年底,有望成为江苏省城市书房建设标准。”他说。
有了规范标准,并不等于固步自封,“创新”“升级”是城市书房建设中永恒的关键词。“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建设规模上,更重要的是智能化升级。”朱军说,目前城市书房已逐步实现了“刷脸”、支付宝扫码进门、信用借阅等功能。“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升级,打造一批‘光系列’24小时城市书房,除现有功能外,还将与喜马拉雅平台合作,打造声音图书馆,音频资源全部免费收听,这一功能也将逐步在现有城市书房中实现。”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城市书房正逐渐拓展至城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最近城市书房还在开发扬州旅游景点检索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了解扬州旅游信息,让城市书房不仅是市民的阅读空间,也是游客了解扬州的新阵地。” 朱军说。
书香扬州 市民心灵与精神的栖息地
“城市书房永远明亮,我们的城市就充满希望。”一个个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仿佛一座座“文化灯塔”,成为市民心灵与精神的“栖息地”,同时也是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成为书香扬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近几年,扬州城市书房建设获得了“江苏阅读新空间推广示范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等荣誉。此外,书房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多次关注,弥漫扬城的“书香”飘向了全国。
其实,城市书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以城市书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扬州市“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现了扬州在国家级文化类示范项目中的“零突破”。
朱军介绍,“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借助“总分馆、流动图书点、自助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的服务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全方位、便捷性、数字化、多功能”。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图书馆变成‘城市的教室、市民的书房’,让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思想与灵魂的碰撞。”朱军说。(扬州日报记者 王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