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灵动的苗族舞、高亢粗犷的唢呐演奏、活泼专业的足球舞,还有栩栩如生的刻纸、活灵活现的泥塑……谁能想到,这些精彩的表演和作品都出自易门县农村少年宫的孩子们。要知道,这些山里娃以前见到生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往后躲,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转变。
截至目前,易门县先后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所,实现了全县7个乡镇、街道各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目标,形成了六街中学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代表、小街中心小学以兰英文化为代表、铜厂中心小学以彝族文化为代表、浦贝中心小学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品牌,实现了“一宫一品牌、宫宫有特色”的目标。
托起乡村孩子的“七彩梦”
家住易门县绿汁镇的李华夫妇是昆明主城一基建工地的工人,儿子李明在绿汁镇上小学。今年5月,李华从昆明赶回镇里乡村学校少年宫帮孩子报名,参加暑假的游泳班。
李华说:“暑假让孩子在家里不放心,接进城里的话,我们忙着工作,没办法照顾他。听说镇上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办暑期游泳班,可以免费教学生游泳,我特意从昆明赶回来给孩子报名,安全省心还省钱。”
“能有这样的机会把苗族舞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很开心。”苗族文化传承人龙明中说。龙明中是苗族风情艺术团的团长、易门县民间艺人、苗族文化传承人。他所创作的《跳三庄》《滚锅舞》《美丽的苗山》《情满苗岭》等艺术作品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跟龙老师学跳我们自己民族的舞蹈,多亏了少年宫这个平台,我一定好好珍惜。我的梦想是有一天也能登上央视大舞台。”小街乡中心小学六年级的苗家女孩陈梦圆表示。
在六街中学少年宫的电脑培训课堂上,一位专注学习的白发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老师,这个键是做什么的?”突然,这位老人举手示意。
“爷爷,这个是删除键,把鼠标点在这里你就可以删除你不想要的东西了!”老人身边的孩子快言快语。
老人名叫王明伦,为了能让孙子更规范地使用电脑,他和孙子一起报名参加了少年宫的培训班。
“孩子喜欢玩电脑,但是孩子父母不在家,我担心孩子上网学坏,所以想要学会电脑操作,监督孩子正确使用电脑。”王明伦笑着说,“以前我觉得电脑是高科技,没想到我现在还玩起了电脑。老伴都说我很‘潮’,可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
在六街中学少年宫,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视频:2017年暑假,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朴正勇和少年宫的孩子一起学习了民族特色剪纸。“中国剪纸博大精深,我要好好学习,把中国剪纸文化分享出去!这些山村的孩子看上去质朴,可是太心灵手巧啦!”朴正勇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
在铜厂乡少年宫,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表演皮影戏。铜厂乡皮影戏历史悠久,过去只在家族成员中传承,而如今皮影戏传承人王文跃老人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教山村孩子们学习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戏。
在皮影戏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制作皮影,他们先在卡纸上绘制出自己心中的皮影形象,再蒙上玻璃纸开始镂刻。“先将镂空处雕刻出来,再把人物的整体造型剪出来。”王文跃耐心地叮嘱着孩子们。孩子们从制作皮影、操作皮影到演出皮影戏,一步步学起,乐在其中。
一年半时间,六年级同学张平学会了让皮影人物走路、翻身、翻跟斗、吞咽、张嘴、捋头发,一人操纵两个皮影人物打架和对话等。
辅导员队伍是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为了让少年宫的孩子们有东西可学、有老师可教,易门县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县县情的路子。以各校教师为主要力量,制定辅导员激励机制,大力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扩大本校教师的参与面;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和北上广以及昆明的高校大学生支教社团联系,并动员回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到本乡镇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
县文明办充分发挥联系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化馆、县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志愿者到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培训活动,增强辅导教师业务素质。
同时,针对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设置,安排辅导员到校外学习交流。六街中学、浦贝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教师多次到玉溪滇鉴陶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学习陶瓷手工制品流程,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积极聘请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担任志愿辅导员。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选表彰与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招募结合起来,在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评选认定上,要求传承人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出作品,带“徒弟”。按照标准,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需求,积极聘请文化传承人定期到少年宫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授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校外志愿者辅导员队伍,有效解决了辅导员缺乏的问题。
各乡镇本校的辅导老师大多数都放弃自己寒暑假的休息时间,抓紧和外来的志愿者或传承人的学习交流机会。“他们走了,我们要帮学生把这些好知识、好技能留下来,再教给其他的学生。”学校辅导老师们表示。
因地制宜以文化人
浦贝彝族乡素有“陶瓷之乡”的美誉,乡内自明末清初“李忠碗窑”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陶瓷发展史。浦贝小学少年宫确立了以“陶韵”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并将“陶韵”文化与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相结合。
“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陶艺课时孩子们的专注让我十分幸福。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让更多的山村孩子能够学有所长。”浦贝小学少年宫陶艺辅导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建云说。
“原来说城里的孩子大多五谷不分,其实现在农村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不谙农事。”六街中学少年宫负责人普贞红老师感慨地说。基于此,六街中学少年宫利用勤工俭学基地开设了科技实践园和盆景花卉园,让学生动手种植水果、花草、蔬菜,并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活动,学生们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培养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小街乡中心小学则把红色教育理念贯穿到少年宫活动中。云南花灯开拓者王旦东老师是该少年宫的校外辅导员。在王老师的辅导下,少年宫开设了课本剧表演,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改编,《游子吟》《刘胡兰》《桃花源记》等节目被搬上舞台,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培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举办书法、戏曲、非遗、剪纸、经典诵读、红色教育等活动,易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青少年道德养成中,让流淌在血脉中的传统美德激发孩子们向上向善的力量,培养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党,感恩祖国、感恩党,心向祖国、心向党的真挚情怀。(云南日报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