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1 来源:罗成建
本网讯(记者 罗成建)这里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这里最和谐的音符。
这里,就是有着“多元一体”民族市情特征的普洱市。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个共同”主题,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决胜脱贫攻坚为“两大抓手”,补齐少数民族聚居村、直过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四个短板”,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兴边富民,守边固防,各族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边疆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普洱市的生动实践,为云南省和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2018年底,普洱市顺利通过国家民委的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民族团结一家亲
普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百花园,有着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血脉和传统。全市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云南26个民族在普洱都有分布,民族聚居、杂居、散居等分布形式多样。全市10个县(区)中有9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长期以来,普洱市各民族尽管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各异,但始终和睦相处、和谐共荣。各民族满怀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重、对生活的憧憬、对故土的守望之情,世世代代守护着普洱这片“大美和谐”的人间净土,成就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文明进步的生命之根、自立自强的力量之源。
走进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一组,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在傣族村民岩晃家宽敞的院子里,岩晃和妻子安相正与他家的“宾弄赛嗨”户拉祜族村民姚亚八、李娜啊夫妻俩拉家常。他们说“宾弄赛嗨”这样的族际团结互助机制好,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而且还达到了共同致富的目的。
“宾弄赛嗨”是孟连傣语的译音,特指长期以来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我们两家结为‘宾弄赛嗨’有10多年了,不仅农活忙时互相帮忙,平时也会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搞生产,如今我家通过种植坚果、甘蔗、砂仁等产业,年收入有8万多元!”姚亚八说,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亏了“宾弄赛嗨”族际团结互助机制。
此时,岩晃插话说:“现在姚亚八家的收入比我家还多,除了我家外,他家的‘宾弄赛嗨’户在我们寨子还有15户呢!我家也有14户,大家相互帮助、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一样。”
“不仅如此,我们的‘宾弄赛嗨’还辐射到了国外,与相邻的边界村结为‘宾弄赛嗨’关系,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森林防火等方面开展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边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孟连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罗文华说,孟连还与未脱贫摘帽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结为“宾弄赛嗨”关系,在产业发展、民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指导、相互学习借鉴,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来到社区就是一家人。”在思茅区南屏镇倒生根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玲介绍,辖区线长面广、居民居住分散、流动人口多、改制企业多、管理难度大,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合聚居、城郊结合社区。多年来,社区秉承“各族居民一家亲,共铸和谐新社区”的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民族工作优势,把工作的多元融合转化为民族工作合力,把网格管理资源转化为民族工作活力,基层党组织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领头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社区先后被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自觉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从政治高度、全局视野和特色优势上来认识和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关乎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促进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汇集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格局。
团结一心跟党走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誓词下签名的是各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代表48人。
这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民族团结誓词碑”上刻着的内容,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崭新的民族团结关系,是普洱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1950年,普洱区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情,他们按照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于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在宁洱县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480名。1951年元旦,参会的26种民族(含各民族支系)的土司、头人、代表和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边疆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到底的决心。
从那时起,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了普洱边疆各族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信念就深深融入到了普洱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深深铭刻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里。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副所长苏梅说,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更好地管理好民族团结园,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宁洱对民族团结园进行了提升改造,2017年12月开园以来,每年都有10万余人到此参观考察、接受教育。目前,研究所还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取得联系,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和更深层次的研究。
“历尽千辛万苦,历经30余年的搜集、整理,2000年12月,由我编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专辑《碑魂》一书问世,它记载了60多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形成过程和一幕幕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科研单位研究誓词碑提供了资料。”宁洱县普洱府文化研究会会长、现年72岁的鲁国华深有感触地说,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人类民族史上的丰碑,必须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我从不了解民族工作到融入民族工作,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到。”鲁国华说,现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代表们都相继离世了,接下来他还想做一件事,就是再搜集、整理一本有关民族团结往事追寻的书籍,目的是把当年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代表的后人们动员起来,让他们也像老一辈一样发挥民族团结的作用,让誓词碑精神在普洱大地永放光芒。
普洱市坚持继承和不断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牢固树立“在普洱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坚持不懈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互尊互信、互学互帮,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间深度融合,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党的恩情忘不了
绿树青山环绕,碧水蓝天相拥。秋日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村民小组碧空如洗、清新怡人,一间间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民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俨然一幅美丽乡村景象。
“以前我们住的是石棉瓦房,墙体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没有水泥加固最怕地震;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沐浴下,我们寨子56户人家全部都盖起了漂亮的大楼房,村民们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永俄村民小组村民娜能感慨地说,永俄村民小组是一个佤族村寨,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生产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永俄村民小组与缅甸接壤,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村寨。每年的五一黄金周,这里会举办木鼓节暨野果节,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勐卡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魏勐说,西盟整合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特色村寨建设等资金600多万元,对永俄村民小组实施了特色民居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博物馆、乡村舞台、太阳能路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每人每年还有1500元的沿边补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永俄村民小组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而在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大黑山分站,该站站长李林青告诉记者,他们会经常与辖区内的勐卡镇娜妥坝社区和娜妥坝国门小学开展联谊活动,向中缅两国的学生宣传禁毒防艾、出入境管理等法律法规,免费为缅甸籍学生办理通行证并开辟绿色通道,民族团结之花不仅在国内开得鲜艳,而且还开到了国外。
普洱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理念,着力解决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全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力度,投入大量资金,边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日新月异。
民族团结一家亲,党的恩情忘不了。普洱各族儿女对党的深厚情意,对民族团结的无比珍惜,对普洱近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自豪和骄傲……边疆人民想说的太多太多,他们决心高唱民族团结之歌,把幸福的歌儿唱给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