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缘何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_西宁文化馆_新闻聚焦

西宁市文化馆

您当前的位置 :西宁文化馆>新闻聚焦

西宁缘何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作者: 杨合亮 | 来源: 西宁文化馆 | 发表时间: 2017-11-15 10:09:00

图片来源:西宁晚报

    有志者,事竟成!

    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在中国文化馆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西宁作为上榜5个省会城市之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一座城市,带着理想,纲举目张,群策群力,摘取了当今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

    这荣誉,铭记了西宁创城的铿锵足印;

    这荣誉,折射了西宁的新时代方位;

    这荣誉,标注着西宁人的不懈追求!

    是什么让西宁摘得了全国文明城市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是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创城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省直各单位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省市联动机制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是西宁市委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加强战略思考、宏观谋划、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础上形成的全市共同意志。

    是西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举措和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路子,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着力改善城市面貌的使命担当!

    西宁创城的“史诗”,荡气回肠;一座城市气势磅礴的发展乐章,也因此而更加精彩。

    省市联动凝聚起西宁创城磅礴力量

    创城以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文明委的高度重视下,省直机关各单位各部门把支持参与西宁创城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周密安排部署,深化宣传教育,形成了省市联动、部门单位联点包干(社区)、街长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了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开展,提升了创建的效率和水平。

    创城中,省直机关各单位各部门深化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压实工作责任,增强行动自觉,切实把支持参与西宁创城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整改,强化宣传动员和氛围营造,彻底整治环境卫生,持续纠正不文明行为,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强化责任担当,严肃跟踪问效,对标对表,查漏补缺,落实落细落小各项工作任务,把支持参与西宁创城工作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以饱满的热情、过硬的作风扎实工作,为西宁创城助力添彩。

    为了西宁人民生活更幸福而创城

    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并不在于牌子的本身,而在于问鼎过程中给百姓带来的实惠,这正是西宁市追求这一荣誉的不竭动力。

    放眼今日之西宁,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城市环境美丽悦目……这些变化正是缘于西宁市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贯穿始终。

   【创城之路】

    西宁市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新形象的重要抓手,作为惠及民生、造福群众的有效途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谋划部署,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推动创城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完善创建工作领导机制、制定《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核办法》《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暂行办法》《西宁市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办法》……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引导措施逐渐出台让西宁市的创城有了方向、目标,细致入微的工作让西宁的文明水平有了质的升华。

    在这一过程中,西宁市积极搭建各领域参与平台,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职能部门的中坚作用、街道社区的基础作用、市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了共创共建的浓厚氛围——以“清洁家园、共创文明”等共创共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完善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努力形成省市联动、城乡联动、行业联动、军民联动和“优势互补、全民动手、齐抓共管”的创建模式。开展了市容环境治“脏”、公共秩序治“乱”、窗口服务治“差”专项整治行动,西宁展示出了空气清新、街面清洁、视觉清澈、环境清爽的新形象。

   【创城成绩单】

    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2014年初的342项减少至96项,精简率达71.9%;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不断压缩审批时限,行政审批效率比改革前整体提速45%,网上审批率达到78%。

    市民权益不断得到保障——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3个,新建6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发放高龄补贴1.5亿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评选了杨毛吉、康世等57名优秀教师典范,评选出2名全国美德少年、143名市级美德少年、22名夏都美少年等先进典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71所。

    城市面貌——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实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行动,新改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升级改造20座城市公厕,新建20座旅游公厕,开放了一批“星级公厕”,街头如厕难问题逐步解决;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推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主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达到99%;建成绿道150公里,营造花街21条;深入推进智慧交通、公交优先等措施,绿色公交车辆比例达100%;建立分类施策的长效管理机制,分类试点小区(单位)达到415个。

    城市环境—— 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40.5%,在西北地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确保清水入城,空气质量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完成了沈家沟、刘家沟、尹家沟3座垃圾填埋场地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37%;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道“河长制”管理制度,建成7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11座污水处理厂、2座再生水厂;在全市227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完成污水管网铺设约19公里,建设分户式三位一体设施1280座,配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457辆。

    市民出行——15处收费站撤销,28条单行道实行道路微循环,39座天桥焕然一新,51个路口信号灯改造,181处电子监控点位公布,南绕城高速公路通车,公共临时停车场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收费。

    创城:西宁没有一个局外人

    创城,西宁没有一个局外人,没有一个旁观者。

    从少吐一口痰,多拾一张纸,进行一次文明出行开始,每个西宁人都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展现文明的践行者。

    一张笑脸、一句话语、一个举止,每个西宁人都以不同的表情演绎着文明的故事,体现着西宁人的文明素质,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而志愿服务送温暖、诚信经营为大家、道德模范树风气、好人好事常开花的社会大和谐景象,更是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创共建的缩影。

    【创城镜头一】

    “你好,请不要闯红灯。”在我市的每个交通路口,交通志愿者们规劝着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行为,用自己的行动为创城出力加油。在西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用心灵汇成善的源泉,惠及四方。现年80岁的王玉龙老人,出门总会随手拿一个垃圾袋,碰到垃圾就赶紧捡起来,并带动了一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他说自己要为创城作出点贡献……点滴见精神,细微之处现文明,为了早日迈向文明城市,我市四区的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和无数的志愿者、普通市民,已将“文明”二字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

    【创城镜头二】

    “八小时之外,也要随时准备着,把单位的事放在第一位!”这是李素筠的工作态度。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周末,在湟水河东府佳苑小区段河道旁,又出现了她和同事们的身影。

     现年42岁的李素筠,是城东区互助中路社区纺织居委会的一名预备党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西宁市的大事,在创城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天平上,她总是把自己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同事们笑言:“在李姐的带领下,我们已经连着好几个周末都奉献给创城工作了。”

    【创城镜头三】

    李静,是城东区互助中路社区幸福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同时又是党政群团办公室主任。在创城工作中,她将自己的角色重点定位在“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上。

2016年,李静怀上了二胎,但由于创城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她挺着孕肚坚持工作,除了必要的产检,从未请过假,在创城第一线,总能看到她那“有些特殊”的身影。

同事们回忆说:“到了后期,李主任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这才减少了外出劳动的次数,但她还是闲不住,和我们一起做整理台账资料、组织大家集中整治辖区环境卫生、居民教育、入户宣传等各方面的工作,说实话,这样的带头作用起得……我们谁又好意思偷懒啊!”

   【创城成绩单】

    身边好人——全市共评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达270多名,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5万余户、推选全国文明家庭3户、全国最美家庭6户,推选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市级文明村镇35个,对全市110所学校进行了“文明校园”命名。

    志愿者队伍——在街头依托公交站报刊亭等设立了300多个志愿服务驿站,组织成立了24支“尕布龙绿色志愿服务队”和70多支农民工青年志愿服务队。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省西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