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文明第六十一期
第61期
“戏曲进校园”传承优秀文化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展现中华美学风范。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因而,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戏曲艺术扎根课堂要以培养兴趣为先

  2016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专题调研戏曲工作,强调要切实抓好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戏曲进校园,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服务力度,支持戏曲剧本创作,解决剧团排练演出场所问题。[更多] 

  

   2016年6月1日上午,陕西省戏曲广播“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咸阳市秦都区中华路小学 图片来源:咸阳文化馆

  “戏曲进校园”应以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戏曲进校园”不是要培养成千上万的戏迷,而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说,“戏曲进校园”就是兴趣班,没有兴趣,学生就无法学习了。注重培养和保持他们的兴趣,把戏曲表演的知识点变成兴趣点,学生参与尤其重要。[更多]

  戏曲发展需扎根课堂

  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而戏曲中不乏中华思想文化和名着经典,其表演手法也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典名着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中小学戏曲教育入手,开设戏曲课堂,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传承国粹,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中小学特色教育建设的强大助力。[更多]

  “戏曲进校园”要面向大多数青少年

  戏曲疏离者、信息陌生者占了青少年的大多数,只有他们成为“戏曲进校园”的传播主体和重点目标人群,戏曲传播才更具有效的普适意义。关注大多数,是“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初衷和方向,应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不使他们流失。[更多]

  戏曲内容融入现代文化生活 

  进校园的戏曲可以用丰富的实践形式,以把握时代性,让青年学生迷上戏曲,可以通过开展兴趣班先启蒙,如昆山、闽南地区等地举办的融入当地文化的地方剧种戏曲兴趣班,河南的把“梨园”融入校园,北京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深圳宝安区的搭建平台开发戏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尝试。[更多] 

“戏曲进校园”正逐步融入校园生活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中。

   2016年9月1日上午,襄阳市二十四中1000多名师生迎来了戏曲“大餐”。(记者 夏永辉 视界网 涂玉国 摄)

  乡村学校少年宫提供戏曲学习场所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艺术经典。2015年12月22日,成都开展的“川剧进校园”艺术普及公益行动走进大邑乡村学校少年宫自建学校,子龙街小学、晋原镇初级中学。“川剧进校园”活动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孩子们面对面地了解了四川的传统艺术文化,对他们的艺术养成和知识面拓展有很大帮助。[更多] 

  戏曲动漫进校园吸引学生兴趣 

  2015年10月29日上午,“传承经典 共享文化——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进校园”戏曲文化体验大课堂活动在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举行。据了解,“传承经典 共享文化——戏曲动漫进校园”还采取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的方式,旨在用戏曲体验课的形式打破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多] 

  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莆田市教育局邀请莆仙戏曲艺术家开展研讨,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且简单易懂易学的曲目和剧本片段,编写《莆仙戏剧本、曲谱选编》和《莆仙戏曲进校园乡土教材》作为校本教材,每年印制15000多册,免费发放给试点校学生。[更多] 

  专业戏曲社团进校园培养学生人才 

  宜昌各戏曲社团已与40多所学校签订合同,要求每所学校戏曲社团人员不少于30人,一学期安排25节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院团提供戏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宜昌三中学生京剧社在市京剧团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了2016年迎新春京剧专场晚会;宜昌外国语小学9岁的余佳诺,以一折“拾玉镯”晋级全国少儿京剧大赛决赛,社团活动初见成效。[更多] 

建章立制 创新手段让“戏曲进校园”常态化

  一年来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河南省利用地方电视台品牌栏目的传播优势,让豫剧小票友们有了展示才艺的大舞台;湖北省以组织戏曲夏令营、冬令营的方式让青少年以知识竞赛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湖南则通过传统戏曲名家演唱与现代动漫相结合的方式让戏曲进校园活动覆盖了全省300多所中小学。

   淮北市2016戏曲文化进校园走进实验小学 图片来源:淮北文化馆

  湖北省强化考核机制为戏曲“保温”“升温”

  当下,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一阵强烈的“戏曲风”“戏曲热”,但如何“保温”、进一步“升温”,正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支持政策》规定,专业院团进校园演出不少于惠民演出总场次的20%、戏曲教学课时不少于音乐课时的20%,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更多]

  安徽淮北筹措资金确保活动常态化 

  淮北市文明委要求各县区、各教育部门把“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在运转资金方面,采用“地方财政支持一点、各级学校自筹一点,社会组织赞助一点”的筹措方式。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戏曲教育环境,在人才培训、活动组织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更多] 

  河南南阳定制“菜单”创优服务

  南阳市利用调配的戏曲演出节目、讲座、师资等多种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普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各类学校具体需求,制定了“戏曲进校园”推荐演出剧目单、演出场次分配表、专家讲座场数分配表等,让学校自行选择“戏曲进校园”展演、授课内容以及开展时间和场次。[更多]

  湖北襄阳创新载体 打造特色戏曲 

  襄阳市襄州区结合校园文化自身特点,采取自创剧目抓教育、名家戏曲抓传承,推出自创的《山野秀才》、《乡村调解员》、《亲爹亲娘》等自创现代豫剧,精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适合学生欣赏、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和名家名段,融入襄阳人文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编排成可看性强的戏曲节目。[更多] 

结语

  刘奇葆在《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指出,戏曲传承要“传艺、传神、传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培养一代一代年轻观众和戏曲专业人才,将古老戏曲艺术融入当代校园文化,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前景更加广阔。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馆原创专题,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 出品:中国文化馆文明城市频道
· 责任编辑:苏文彬 王小伟

· 发布时间: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