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明播报 | 公告栏 | 诚信建设 | 主题活动 | 文明聚焦 | 领导活动 | 文明创建 | 文明评论 | 未成年人 |
讲文明树新风 | 我们的节日 | 品牌栏目 | 梨城特色文化 | 文明风采 | 志愿服务 | 道德模范 | 文明视频 | 电子杂志 | 他山之石 |
在巴州首府库尔勒市,有一座巍峨的的高塔与龙山隔道相望,尽显蒙古族土尔扈特风格的高塔之下,有一尊大型雕像,立马横刀、神采飞扬,他就是东归英雄的领军人物——渥巴锡。 东归——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历史名词,却浸透着蒙古土尔扈特部一段鲜为人知的抗争与血泪。今天,坐落于库尔勒市的巴州博物馆,整个二楼展厅,利用实物展览、文字介绍和3D还原的方式,全景展现了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如何摆脱外族迫害与追杀,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归祖国的一部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到公元18世纪60年代,逐渐崛起的沙俄帝国对他们步步蚕食、奴役劫掠,并迫使信仰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的土尔扈特人,决心返回故土。 清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主持召开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通讯员 穆选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