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辉接受专访
“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非常好,所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两个字,道德。”“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是两头热,所以我建议处在中间环节的各级政府应该再加大一些力度,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10日在“网络名人孔子故里行”时,齐鲁网专访了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金辉告诉记者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但由于受师资、经费不足等条件制约,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方面仍有不少困难。
“道德”为传统文化之魂 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
金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礼仪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从2002年创办曲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至今,作为是国家高级礼仪讲师,山东省高级职业指导师、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的她教学已十余载,授课数千场。
她认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对个人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用灵魂启迪人生,用精神催人奋进,用耐心育人改变。在金辉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道德。”道是宇宙自然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德是指不违背规律。简短的“道德”两字,道尽了无穷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智慧宝库,我记得总书记总结的非常好,他讲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金辉表示,传统文化对民族、个人性格塑造与影响,已深入影响了民族的前进方向,而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才更凸显其生命力。
传统文化“引领、启迪、唤醒、改变”四步塑造国人性格
核心价值观助力民族传统文化腾飞
“大家一起探讨的时候,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平常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特别春秋战国我们的文化应该是灿烂绚丽 洋洋大观的,人们性格也非常阳刚勇武,深入骨髓,很多经典文化都呈现这一点。”谈起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非议,金辉直言不讳地表示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地让人能够以德修身,这种作用在更多地是引领。
“我们祖辈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们做人做事讲仁义礼智信,知道仁爱,知道帮助乡亲、邻里,知道帮助贫困的人。”
“我们古人做生意挂四个字就可以做的很好,叫童叟无欺,所体现的就是诚信,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辉表示也正是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得传统文化在我们世界观形成之前深入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从而形成了我们延绵五千余年的民族性格。
“比如我们读《论语》、《孟子》,就是在向古圣先贤学习,潜移默化地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就是引导的作用。”
“传统文化里我们的教育一直叫启蒙教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智慧,都有很多光明,通过学习圣贤,孔老夫子一句话我们就悟道了,身上的智慧光明就彰显出来了 ,所以古人特别注重启蒙教育,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灌输,古代教育更看中的是启迪,是通过引领来启迪你自身的智慧,而非现在某些观点强调的灌输。”金辉表示通过启迪,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开发自身的智慧。从而唤醒、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认同感。
“近一百年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暂时的断层,我们也相信中华文化会最终走向复兴。我们现在也在重新把它拾起来,我们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方说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思想。”谈起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金辉表示两者一脉相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地是与时俱进。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唤醒我们的爱国意识,人们学习后会发现传统文化原来那么好,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我们首先要做到爱国,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唤醒我们国人精神深处的那种骄傲。”金辉表示。
“有一次在一个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一位学员来跟我说,经过今天的学习他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来那么博大精深,他以前对‘爱国’这个词没什么感觉,但学完后他觉得中国了不起,他为之感到骄傲,这就是唤醒的作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金辉举例说。
“传统文化的改变作用是指在引导、启迪、唤醒之后,人们在行为和观感之上的变化,很多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才知道如何修身养性,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要把自身、工作、社会事务都处理特别好,前提就是要学好先做人。”
金辉表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聚变”:“从抱怨到学会感恩,从原来不珍惜粮食到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我们学校,不管年龄大小,在吃饭之前都要念感恩词,等你真正去改变你就会发现这样做真的很好,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美德,这就是改变。”
传统文化弘扬受师资、资金等擎肘进展缓慢 期待“正规军”支援儒家文化复兴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跟日本池田大作有一个对话时表示未来能够拯救世界的,,唯有中国的孔子儒家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异域落地开花,在儒学的发祥地中国,儒家学说也迎来复兴的黎明。
谈起时下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教育,金辉以她多年从业资历告诉记者,现在民间越来越注重学习传统文化,然而距离传统文化的复兴,受师资、资金等因素的擎肘,传统文化仍然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要走。
“从2002年办学至今,我从事弘扬传统文化工作已经整整12年了,有很多感触和体会。弘扬传统文化是在近几年才得到了重视,然后开始形成了这样一个热潮,时间较短。”金辉对记者表示。
对很多人所言弘扬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到了,金辉坦言自己还未感觉到,“如果是春天的话,种下的种子都发芽了,然后就要开花结果。虽然说很多人引用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来表示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期盼,但是现在我认为还没有迎来春天,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确确实实有很多的困难。”
“孔子说‘纳于言而敏于行’,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不仅要讲得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做得出来,比方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施教者应该都是按照这些去做的,才可能有资格给别人去讲应该怎么孝敬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到,所以站到台上讲课的时候,是没有感染力的。”
除了师资不足,传统文化的教材如何选择、怎样规范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造成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不足。
“你比方说在济南的中小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经典古籍,学校里可能会用《弟子规》、《中庸》,如果到了上海,就有可能启用《大学》这类典籍了,没有一个大的规范这对系统学习传统文化不利。”金辉表示。
“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是两头热。一头是从国家层面上大力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另一头是老百姓特别热,自发组织学习。所以我建议处在中间环节的各级政府应该再加大一些力度,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金辉举例表示曲阜就特别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全市675所彬彬有礼教育学校老师通过施教,来弘扬核心价值观,收到很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只靠民间力量、自筹资金,应当有更加规范的“正规军”和更加有力的政策扶持。”金辉对记者表示。 (山东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