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变身” 让幸福铺满归途---中国文化馆
春运“变身” 让幸福铺满归途

  2018年的春运路上,人们渴望回家的心情依然急切、脚步依然匆忙。一年一度的春运,看似循环往复,然而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折射出人们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春运旧貌换新颜,带给人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一票难求”到“舒适畅通”

  

  上图为2006年1月6日,人们在上海市内的临时售票点排队购买火车票(新华社记者陈飞摄);下图为2017年1月13日,旅客在南昌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上购票(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旧貌:

  为票血拼是以往春运的常规动作,可谓“一票难求”。站台列车的车门、车窗都成了人们上下车的“通道”;车厢里可谓人满为患,座位上、座椅下、过道里无处不是人挤人。脏乱的环境、拥挤的人群、污浊的空气、时有发生的吵闹与纠纷,春运之路艰涩难行。

  新颜:

  今年的春运互联网售票系统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充;高铁线路、客车开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复兴号”开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各类手机APP广泛应用……春运服务更加周到、更加贴心。

 

  春运老大难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着中国亿万百姓的民生福祉。为群众打造一条幸福甜蜜、畅通无阻的返乡路,成为40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从春运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国家的发展与变革,可以亲身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分享到发展的红利。  

  春运,不再是一条满是痛苦而艰辛的旅程,它正在发展中朝着本义回归。春运的本义是什么?就是把思念带回家。它的起点是期盼,它的终点是团圆;它装载的是离乡的梦想和奋斗的成果,它路遇的是沿途的风光和文明的美景。因此,春运之路不仅仅是要“走得了”,更要“走得好”。这种“好”,一方面体现为人们的内心感受的美好;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国家发展的美好。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也只有国家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回家过年的美好心情和愿景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走得了”只是一个单纯的结果,而“走得好”的实现过程才是春运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从“人在囧途”到“文明暖途”

  

  上图为2006年1月19日深夜,旅客在西安到贵阳的2334次列车上休息(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下图为2012年1月12日,旅客在京沪高铁G1次列车上休息(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旧貌:

  盖、卫生纸、牙刷、尿不湿堵塞高铁动车组卫生间马桶或便池;旅客吸烟导致烟雾报警,致使列车停止运行;高速路上开窗抛物,引发车祸;插队或违反公共秩序,引发矛盾纠纷……这些不文明行为和现象,都人为地使本该满载幸福的春运成为了堵心之旅。 

  新颜:

  近年来,为确保春运之路平安畅通,民政、铁路、交通、民航、公安、消防、医疗等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打出了“组合拳”,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效。

 

  作为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春运牵扯着亿万人的心、牵动着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既考验着一个部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文明大考。 因此,在这条全民铺就的春运路上,只有举全民之力,才能确保其真正成为一条幸福的回家路。 

  春运路上,离不开文明的保驾护航。这种文明,一方面需要人们从主观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公共秩序,增强规矩意识,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包容和礼让,对自己多一份约束、自觉与自律;另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监督和管理。春运应该是美好的,奔走在春运之路上的人们也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美好和幸福要靠文明的力量去推动和维护。文明的力量既来源于国人的素养,又有赖于制度的约束,还借助于网络科技的应用。自律与他律、互帮与互助、监督与管理,都是提升春运文明指数的重要因素,也是使人们在春运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法宝。

 

  从“集中返乡”到“处处是家”

  

   上图为1999年2月24日,成都火车站旅客爆满(新华社记者陈燮摄);下图为2017年1月13日,在成都火车东站,乘客准备乘车(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旧貌:

  过去的认知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只有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才叫团圆。学生放假潮、游子归家潮、务工人员返乡潮都堵到了一起,使得春运本该美好的行程却多了许多波折。

  新颜:

  近年来,开始流行“反向春运”。留守家乡的父母妻儿逆向去城市过年,举家外出旅游过年……春运大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流”群体。   

  

  有人说,“反向春运”消解传统年俗,因为故乡的年味变淡了,这种说法过于武断,异地过年不意味着少了年味儿。如果是因为“恐归”而选择异地过年,这样的春节势必是孤独落寞的,但将亲友接过来一起过年,情形就大不同了。不是年味儿变淡了,而是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了、传统年俗融入时代了。   

  “反向春运”是过年方式的变迁,折射的是中国人心态的变迁,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对于春节而言,故乡已不再仅仅是那个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人们心所在的地方、是人们可以奔向团圆的那个地方。“反向春运”表面上是逆向运输的问题,却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心态变化问题。我们学会了适应,愿意接纳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在变,春运的方向在变,但团圆的主题和内涵从未改变。

 

  从“单打独斗”到“互帮互助”

  

  

  上图为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过人工检票进站(新华社记者李文摄);下图为2018年2月1日,旅客正在北京西站通过自助验票设备“刷脸”进站。该站今年增加了18台人脸识别设备,方便旅客快速进站。(人民日报记者贺勇摄)

  旧貌:

  春运的路途是艰苦的,对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在过去缺少志愿者服务的时候,旅客是孤独的,遇到难题需要自己去询问、去解决,在车马劳顿的迁徙中,无疑会给人的身心造成更大的疲惫感。 

  新颜:

  “这么冷的天,还有志愿者帮我拿行李,给我倒姜茶喝,心里特别暖和……”大批的志愿者服务在铁路、公路、民航等春运一线,用贴心的服务温暖奔波的旅客。

 

  从有春运记录开始,春运的客流量就在不断攀升,但春运的秩序却越来越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春运服务的提升。过去春运主要是依靠交通运输等政府部门提供良好保障,如今随着越来越多春运志愿服务者的加入,服务春运的队伍愈发壮大,为春运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在寒冷的冬季,志愿者的热心温暖了旅客的心灵,这是中华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的沿袭,是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深厚同胞情的直接展现,志愿者用爱心让每一名旅客感受到了“我在你身边”的深情。春运不再只是人的迁徙,也成了爱心的传递。 

  有了春运志愿者爱的奉献,旅人感受到了路途中的善意和关心。志愿者为旅客提供的不仅是现实的帮助,也在他们的心里播撒下了文明和爱的种子。这是行为的示范,每个人都可以接过这爱的接力棒,在旅途中向他人传播与分享,让辛苦的春运旅途变得更温暖更润心。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发展,发展的最佳效果是惠及民生。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就是春运幸福指数的具体考量。对于许多人而言,过年回家团圆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举动,但每一个赶着回家团圆的人都希望旅途能更顺畅、服务能更贴心。春运,装着人们对亲人的牵挂、载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只有一年更比一年好,才能让幸福铺满归途。

责任编辑: 桑小婷 路弘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