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中国文化馆
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
日期:2019-09-18
来源:湖北日报
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70年回溯,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公众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齐聚国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漫漫回家路”。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

  曾几何时,旧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大批文物因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而漂泊异乡。一件件国之瑰宝,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往事,在百转千回里顾盼着魂牵梦绕的故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1000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每一件文物都熔铸着历史的记忆,都是国家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正因如此,圆明园兽首、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青铜虎蓥等珍贵文物的回归,总能勾起人们对文物真容的期待,激发谈古论今的热情。每一次回归,都在追溯着历史,凝聚着民心,激昂着力量。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中国在内,希腊、意大利、埃及等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也从未停歇追讨文物的脚步。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上,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面对文物追索,一些“文物流入国”或坚决拒绝,或含糊其辞,抑或找借口搪塞,总之就是不愿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无疑。70年筚路蓝缕,我国探索出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文物的回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这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文物从流失到归来的曲折命运,也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迈向强盛的发展史。这些年来,中华大地迎来的“文物回归潮”,标志着经济实力、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标志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所说,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返还“中国声音”显着增强,文物追索“中国实践”备受瞩目,文物回归取得突破性成就。70年回溯,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一段文物流失史,经百年愤怒、无奈、悲凉的熔铸,已经融入中华儿女情感基因,激励国人时时警醒,砥砺前行。照亮流失文物的漫漫回家路,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周磊)

责任编辑:梁 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