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中国文化馆
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
日期:2017-05-23
来源:中国文化馆

——三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文化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开放的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增加,更需要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不忘本来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在海外有深远影响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思想智慧。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写意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兴衰和国运沉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有的唯洋是举、唯洋是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落后的,不如西方文化;有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贬抑外来优秀文化、抵制外来优秀文化。这是当前主要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吸收外来就是要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广泛。从文艺领域看,中国近现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元素,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着名画家徐悲鸿,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讲求光线、造型和对人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开辟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就是要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才能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文明大国要擎起责任担当,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宣言)

 

    ·一论:把握好“马”和“儒”的关系

    ·二论: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

责任编辑:路 弘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