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份,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在全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培训班上强调,创建工作要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新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概括起来说,人民群众有三盼:一盼城市更有文化,二盼城市更有品位,三盼城市更有道德。徐令义强调,我们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的谆谆告诫,回应人民群众的新关切,在切实把城市创建得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道德上狠下功夫,真正把文明城市打造成思想道德文化高地。 近年来,各地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味、更有道德。在新中国65周年华诞时,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明城市,听听居民与城市管理者的心声,看看文明创建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城市更有文化 充分发挥城市具有汇集文化场馆、艺术院团、科研院校、文化人才资源的“虹吸”功能,充分发挥好城市在文化产品创造和传播、文化活动开展与普及、文化功能辐射等放大功能,切实把城市打造成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百姓说:家门口300米就能享受到便捷公共文化服务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新兴南里社区的张娟,来到离家不足300米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前,还旧书、借新书,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现在有了自助图书馆,借书还书再也不用去排队了。”张娟说。目前,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和平区内,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00余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创城带来的文化繁盛不仅让哈尔滨成为一座魅力之城,更增添了市民的幸福感。“社区有图书馆,广场能跳健身舞,逛街还能欣赏交响乐,你说这样的生活美不美?”家住道里区上红社区的苏先生说,“跟外地人聊聊家乡,都倍觉自豪。” 惠州以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等为抓手,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建设和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标志性文体设施。惠州市民陈镜告诉记者,过去社区没有文化广场,更别提组织文化活动,晚上吃完饭,他要么和家人看看电视,要么约上几个朋友打麻将,消遣时光。通过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在他每天吃完晚饭就到广场散步,练练健身器械强身健体。 厦门市民林艺东说“一个地方的居民住宅应该反映出一方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铁窗木门。”美丽厦门建设,要注重“想不到”的细节。像林艺东一样,厦门市民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股热潮至今只增不减。 领导说:通过创建 理性系统地为群众办实事 哈尔滨市文明办主任吴国恩:“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哈尔滨近几年的城市文化建设证明,只有从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弘扬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资源,才能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品位。” 福建三明“满意在三明”活动27年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延伸和拓展。活动何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三明市委文明办主任刘闽华指出,关键在于活动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使民生得到改善,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广大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争一块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理性系统地为群众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宝鸡市市长钱引安如是说。16年来,历届宝鸡市委、市政府都坚持创建为民理念,将创建变成了一部为群众谋福祉的“连续剧”。 城市更有品位 把城市建得更有古道乡愁、更有人文精神、更有人居环境和气息,成为市民共同的生活追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百姓说:居住环境更美 创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更提升着城市的品质和风尚,改变着城市的风貌。环境的改变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居民最直观、最有体会的一方面,老旧小区环境越变越美,百姓住得越来越称心。 在天津和平区,和平区各小区居民对于旧楼改造工程非常满意。面对综合治理后整洁靓丽的小区环境,粉刷一新的楼道、电子对讲门和明亮崭新的塑钢窗;去旧换新的输水管道,居民说,“我在树德北里住了十多年啦,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旧楼区提升改造,让小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里到外焕然一新,我们住得更舒心了。”“政府出钱出工,我们乐享其中。旧楼改造是造福于民的大好事啊!” 家住北京门头沟黑河沟下游的冉起来亲历了黑河沟最近几年的变迁:“以前门口就是一条臭沟,尤其到了夏天又脏又乱又难闻。”黑河沟治理之后,既是水景,更是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园,生活环境大变样!“冉起来说:“现在透过窗户就能看到美景,抬腿迈步就进了公园。” 安徽黄山的百姓说,“要我说,我们小区今年以来的环境比以前更美了,居民自治委员会的成立,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居民自觉爱护小区的环境,绿化带的菜和白色垃圾不见了、违章搭建的棚也拆除了,居民家中连水管堵塞、破裂这些小事,只要一个电话,就有自治委员会的人员上门帮忙解决难题。” 山东济南:居民刘连霞清楚记得,前些年每次下过雨后,小区里就会出现许多水洼地,墙根就会长出好多杂草,也没有人清理,一到晚上,蚊子便嗡嗡地教人睡不着觉。“现在,杂物都运走了,生了锈的车也不见了,小区天天有人打扫卫生,创城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啊!”刘连霞说。 珠海83岁的香洲居民胡世堂老人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社区体育公园建得非常好!老百姓出门就可以参加运动,这样才能做到全民运动、全民健身,出门又方便,又不用花钱,这样的建设全国都应该提倡。” 宁夏石嘴山市民王阿姨居住在大武口区怡心花园,一直以来都在较近的百花市场买菜,因此,她也见证了市场从脏乱到规范的华丽变身。“现在市场门口不仅没有占道经营的了,市场里面的环境也变好了,经营户文明经营、诚信服务的态度更是让我感到很贴心。”王阿姨说道。 人文环境更浓 各地公益广告宣传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中融入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正能量,进行了道德教育,也逐渐成为改造环境展示城市面貌的新名片。 在威海,青岛中路的建筑工地工人张金传说,以前工地围挡上多是污泥、油泥和污水,大家都不爱惜工地周围的环境,常常让工地周围成为卫生的重灾区。而公益广告和绿植登上工地围挡后,大家开始主动自觉地爱护工地周围的卫生环境了。他说:“这些公益广告内容很好,也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欢看。每天工作后看看这些美观的公益广告和鲜艳的花儿,也是一种享受。” 在济南,公交车里公益广告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古代经典国学佳句。身为小学老师的姜女士说:“这有利于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进一步强化,毕竟现在很多学生都乘坐公交车上学放学。” 在石家庄,“无论是在家看报,还是逛街,一幅幅精美的公益广告可能就在不经意中映入眼帘,产生微妙的触动。”市民李强说,公益广告传播着真善美,激发出了强大社会正能量,潜移默化间形成一股社会和谐风尚,让人们在无形中改变自己,养成文明习惯,在生活、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公益广告直观、寓意深刻,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让人相信美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温暖。”许多石家庄市民都对公益广告拍手称赞。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尤存提到,“建成区内,公益广告阵地资源因受规划控制比较稀缺,一路“骑”访,让我感受到在公益广告宣传上基层有不少好的做法和创造。比如利用主干道上方交通指示牌的背面,制作大型公益广告,非常醒目、亮丽。花木街道在世纪公园周边绿地内竖起了50块统一设计、耳目一新的公益宣传牌。” 领导说:骑行检查带来城市新气象 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明委副主任何静彦说,“相关部门对占道经营、扰乱市容环境、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大排档进行全面整治。几天后,我又骑车来到了这条小巷,大排档早已“销声匿迹”,只见居民三三两两坐在街边的榕树下悠闲地下棋、聊天,我心里甚感欣慰。 济南市文明办主任彭寿谦说,“开展骑行查访半个月以来,亲眼看到农贸市场规范了,老旧小区整洁了,污水横流的旱厕变成了干净卫生的公厕,乱停乱放的车辆有了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摊位乱摆乱占拥堵的街巷宽敞顺畅了,随便走进哪个小吃店吃的也放心了,感觉心里踏实、干劲十足。” 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裴靖瑜说,“我们骑行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在骑行途中还感受到了不少因创建文明城市而改变的城市新气象,比如,我们骑车路过西安火车站、钟楼这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市民不再你争我抢的挤公交,而是文明有序的排队候车。” 城市更有道德 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使文明城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自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以来,各地城市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问题找志愿者”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2014年7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7月30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并强调,诚信是道德之基,要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打造“信用城市”建设,让守信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者受到惩戒。 孩子是家庭和父母的希望,亿万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月18日中央文明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积极推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牢记24个字。浙江推进春泥计划、江苏在未成年人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湖北连续多年开展“暑期集中行动”净化未成年人文化环境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只为了一个目的:让孩子健康成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各地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设“好人之城”、“道德之城”成了很多城市的价值追求。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道德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升人们的道德自觉和文明自觉,打造道德高地。深入挖掘当地好人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好人发现、评选与帮扶机制,让好人好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好人层出不穷。 通过广泛开展“节俭养德”、“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主题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等方面养成文明习惯,在公共场所、公共交往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北京、上海、广州文明乘车氛围日渐浓厚,北京市公共文明协调办主任孙平说,“这支队伍(文明引导员)从无到有,站台秩序从拥挤混乱到有序排队,社会群众从乘车难、不理解、不支持,到我参与、我排队、我快乐,公共秩序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说起文明出行,多年兼任市文明办主任一职的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建标感触良多:要知道,文明出行,不但是对城市形象的呵护,更是对生命安全的负责。如果一开始就在全市小朋友们中植入文明出行的理念,就会多一分安全保障,少一些人员伤亡,增几家幸福温馨。 文明城市创建是接地气、连民心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惠民工程。只要“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宗旨不改变,那么文明创建将永无终点。城市的文明提升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每个人只有从自身做起,让环境更优美、秩序更优良、服务更优质,置身其中,我们才会越来越幸福。(中国文化馆 王小伟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