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常年无休时刻“待命” 他是山里人的“120”---中国文化馆
[四川] 常年无休时刻“待命” 他是山里人的“120”
2014-06-19 16:55:00
导读:出诊前杨友兵在整理药箱四川文化馆眉山讯(邓烨)3部手机, 24小时开机,农户有需要,随叫随到……近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丹棱县张场镇金花村,笔者见到了村里人传说的“随叫随到医生”。
 

出诊前杨友兵在整理药箱

  四川文化馆眉山讯(邓烨)3部手机,24小时开机,农户有需要,随叫随到……近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丹棱县张场镇金花村,笔者见到了村里人传说的“随叫随到医生”。

  驾驶着一辆七成新的摩托车,出诊归来的乡村医生杨友兵从弯曲的山路上驶了过来。中等身材,50多岁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拥有“超能力”的“战士”——风雪无阻,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山里,为农户筑起健康防线。

  风雨无阻 他是随叫随到的“120”

  1981年进入部队学医,1985年退伍回来,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杨友兵便扎根在了家乡,服务张场镇金花村、三合村和玉柱村这3个村的农户。

  “这是第4辆摩托车了,差不多4年多一点就要换一辆。”拍了拍自己的“亲密搭档”,杨友兵说,3个村的公共卫生都由他负责,压力不小,特别是为了满足金花村和三合村农户的健康需求,他的出行全靠这辆摩托车。

  在杨友兵的摩托车后方,有一个大大的药箱,里面整齐地排放着各式常见药。满满的一箱药,杨友兵扛起来很轻松,10多公斤对于一个常年行走在山间的医生而言,并不算什么。虽然山里的很多地方杨友兵都能驾驶摩托车前往,但实际操作并非那么简单。

  “村民们生病的时间不确定,有时候在夜里,有时候是一大早,天还没亮。”杨友兵说,不论什么情况他都要第一时间赶到。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阳光暴晒,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夜里,只要村民有需要。

  药到病除 他是村里人的救星

  杨友兵说,路途艰难,疲惫不堪,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能药到病除,减缓患者病痛,便是莫大的安慰。“印象最深的是救治那个阑尾炎病人。”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杨友兵依然能清晰记起当天发生的事情。那是个下着雪的早上,金花村5组有村民突然肚子疼痛难忍,请求他立即出诊。

  原本半个小时的车程,因为下雪路滑,杨友兵花了近2个小时才到达。已记不清摔了多少跤的他,只恨不得能立即出现在病人面前。赶到后,杨友兵才发现,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他。“病人是阑尾炎晚期,需要马上做手术。”杨友兵回忆说,雪后的山路,依然难走,他只能同病人家属一起搀扶着病人往山下走。直到病人被顺利推进手术室后,他才如释重负地回来。即使当时是寒冬,他的上衣也早已被汗水浸透。

  “医术也好,巧合也好,只要病人能恢复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说起医治病人,杨友兵谈起了一次救治。

  金花村2组一个确诊为脑血塞的病人,在正规医院医治多日无效后,回到了家里。病人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杨友兵,希望获得转机。杨友兵不敢贸然作出肯定答复,只是尽其所能地为病人处方配药。经过一周中西结合的治疗,奇迹发生了,病人不仅苏醒了,时隔一月后,还能渐渐独立行走了。“杨医生,就是我们村里人的救星!”熟悉此事的金花村村主任岑学银感叹道。

  执着坚守 病人家人都离不开他

  闲暇的时候,杨友兵爱看一些医学书籍,他说实践操作始终离不开理论知识来武装。一本《中医杂志》,他整整订阅了18年。

  常年坚守在村里,杨友兵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多个。”杨友兵说,只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他才会挤出时间去一趟县城。他知道,村里离不开他。

  事实上,家里同样需要他。离异后,杨友兵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杨友兵有很多不放心。“小女儿考上大学,我也没时间陪她庆祝。”杨友兵有些愧疚地说,为了祝贺小女儿考上大学,他特地邀请了亲友一起庆祝,可还没来得及吃饭,他便接到病人的电话,出诊去了。

  “大女儿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现在生活还不能自理。”杨友兵说,每一次出诊,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行动不便的大女儿。但想到村里还有更需要他帮助的人在等着他,他只能吩咐大女儿乖乖在家,不要乱走动。即便工作忙碌、生活无规律,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为了村民的健康,杨友兵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四川文化馆责编:雷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