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中指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党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鲜明地提出,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多年来,经过亿万人民的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了一定成就;经过全党的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日渐形成;经过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的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概括的阐述。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含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征程。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被提了出来。
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针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恢复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要根据历史条件的新变化,创造新的办法。1979年9月召开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个讲话要有一些新内容,要讲出一个新的水平。会议通过的这个《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是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建国3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叶剑英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郑重宣布,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论述意义重大:一是明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提了出来;二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建设两个文明,即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三是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四是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提出及其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思想渊源和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科学地阐述了文明和文明时代,认为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与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的文明时代;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两重性,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文明方面的贡献,同时指出了资本主义文明又产生和扩大了社会对抗;在理论上论证了文明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更高阶段的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制度没有高度发展的文明是不能巩固的,社会主义既要继承以往文明发展的全部成果,同时也需要在新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文明;深入论述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认真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构想:特别强调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生活;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学习人类所有的知识,“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思想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综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但都曾经论述过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论述过思想道德文化科技的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正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我们党才有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进而形成其新的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条件。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促使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这个战略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意识形态的挑战。在思想领域中,一方面要突破“左”的观念束缚,另一方面要扞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道德领域中,要调整好人际关系,转变社会风气,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文化领域中,要修复“文革”对教育事业、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造成的破坏。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先后发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作出了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全社会组织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召开了科技大会、恢复了高考等等。党中央及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理论概括,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而且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党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在1986年10月专门召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必须学会既能大量地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又能有效地提高防止西方腐朽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侵蚀的本领;面对苏东演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我们必须学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始终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并能够团结广大人民而为之奋斗;处在经济体制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看待和科学处理好市场经济下的义利关系,解决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此,我们党展开了进一步探索。针对“六四”风波,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8月党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系统地解决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1996年10月我们党又专门召开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把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突出出来,提出了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实施以德治国方略,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目标,并进一步阐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任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又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又向前推进一步。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含义
经过20多年的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中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基本建设领域,它们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主要见诸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工作报告,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之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其中,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所以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因为: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推动建设什么样的精神文明,这是党的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落后的旧文化,才能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全体人民,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引导人们不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排除各种干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统领着精神文明建设其他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点是思想道德建设,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文化建设、教育事业和科学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搞得如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要保证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使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渗入其中,使其获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先进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保证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科学技术得以健康发展。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设,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是人,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和完成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没有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的人,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对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制观念都有全新的要求。没有坚定的信念,道德沦丧、缺乏科学文化知识、不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工作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公民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同步,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优良素质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领域。其基本建设领域包括: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科技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卓有成效地抓好这五个领域的建设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二是大力开展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全体人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三是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业、繁荣文学艺术,使各项文化事业都得到长远的发展,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贯彻教育优先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等教育、抓好义务教育、普及成人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五是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用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这五个领域开创出新的局面,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创造充分条件、提供可靠保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方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要回答上述问题,就不能回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首先,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分析,我们党在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指物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包括科技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富有。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不仅要求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上分析,我们党在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要能够继承人类以往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创造迄今最进步、最高尚的精神文明。如果让落后的、腐朽的、颓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方式毒害社会,泛滥成灾,那就不是人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难以让人们相信。
第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分析,我们党在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阶段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经济搞上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一个思想观念、科学文化落后的民族,是建设不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把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党的战略方针,此后,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重要文件中,都无一例外重申了这一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理论从来就强调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民群众就可以产生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是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三个代表”其中之一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与我党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所表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中,“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部分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进行思想建设必须首先抓好的工作。党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其中,第五条经验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我们党的整个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二大阐述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时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奋斗目标提了出来。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此后,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都反复强调了这个“目标”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会议明确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个素质、三个体系、一个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即: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要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这个目标达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全面的,缺少了这个目标,是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系统。抓改革开放,绝不是就改革开放抓改革开放;抓经济建设,也绝不能就经济建设抓经济建设;我们做一切工作都不能见物不见人。只有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搞好,改革开放才能迈开大步;只有造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团结中华民族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及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就能形成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思想建设是改革的动力。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发展就无从谈起。解放思想要贯穿改革的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承担着这一重大任务。正是因为我们党组织发动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我们才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思想领域中较好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我们才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没有卓有成效的思想建设,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就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要发展这一大好局面,还必须继续推进思想建设,进一步做好解放思想、冲破观念障碍的工作。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生产力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也曾告诫全党:“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要务,提高人的素质又是这个“第一要务”中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五个建设领域都是做这个工作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下力气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生产力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具备强大的驱动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系统。要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既要重视内在动力问题,还必须关注其外部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也是这一事业顺利发展的充分条件。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定。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再加上经济体制转轨给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使得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导致类似苏东演变的危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建设被削弱,思想理论出现混乱,我们的事业就会发生曲折;什么时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贯彻得好,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统一、人心凝聚,我们事业就顺利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社会的稳定,所有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都无法进行。实现社会的稳定,不仅要理顺经济体系,完善生产关系,还要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强化上层建筑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德治相对法治是更积极、更主动的社会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主要靠道德调节,只有越过了道德底线才用法律来惩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人际关系调整好了,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稳定才有根本的保证。通过强有力的道德建设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和司法、执法部门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做到社会管理公平公正;推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些工作的广泛开展,必将有效地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新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绝不能搞多元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和重要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也不能搞多元化。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研究精神文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保证我们建设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仅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偏离方向的前提下得以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精神;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有关方针、政策,加快文化体制和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挖掘和保护好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思想文化,造就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二)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服务改革和经济建设中求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过程中,都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不例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精神文明是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不断实现着自身发展的。正是通过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才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了思想理论建设。正是围绕经济体制转型,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才逐步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是立足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探索和完善经济文化政策,才推动了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离开改革和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物质文明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与城乡建设和各行各业具体工作的有机结合中获得强大生命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思维中我们把它们分做两个概念加以把握,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分开的。要防止“空头政治”和“两张皮”问题,就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具体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同事抓”。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必须与城市的建设、管理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环境建设、改善社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农村建设精神文明,要与广大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学习致富本领、丰富文化生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在各行各业建设精神文明,要与他们的业务工作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各行各业建立服务规范、加强诚信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职业道德赋予新的内容,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如果脱离实际工作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就会失去活力,只有与各方面的具体工作相互渗透,扭在一起,“同时抓、同事抓”,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力量
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具体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富裕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愈加有利的条件,搭建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推进思想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新型人际关系的盼望,推进道德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推进文化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只要我们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开展工作,就能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进而构筑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宏伟大厦。
运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群众之所以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因为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本身的需要而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而参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积极性和伟大创造力。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不渝地依靠人民群众。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争做文明市民、文明职工等活动,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我们党顺势加以引导,并不断总结和完善,使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融入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这些活动中传播进步思想观念、弘扬高尚道德风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地推动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各行各业风气的好转和城乡面貌的改观。只要我们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顺应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积极加以引导,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化为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坚持推动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备运转顺利的工作机制
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分重要的领域。要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优化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突破束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推进这方面的体制改革。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积极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建设领域,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不适应的体制,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加大国家的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形成一大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实力大幅度加强,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建的局面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一切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包括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方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目标;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全局统筹安排,纳入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规划设计、一起实施推进、一起检查落实。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做到对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要亲自参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亲自部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要亲自组织力量解决。不能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时时刻刻想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工作中,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抓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权。
各方面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技众多领域,融入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和调动起来,投入到这一宏大的社会事业中来。要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谋划、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政府的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政府的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行业组织,要负责抓好本行业、本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各行各业的思想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地搞起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做好各界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各级人大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各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要多为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把各方面的力量都组织和动员起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事业。(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