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广大农村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近年来,惠州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实施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为抓手,以创建新农村示范典型为引领,结合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重视打好生态牌。 资料图片 “抓两头带中间”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直以来,惠州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抓好新农村示范片提升,另一头抓好150个示范村创建,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2014年起,惠州连续启动博罗、惠阳、惠东、龙门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5.95亿元,启动实施303个建设项目,其中280个项目已竣工。如今,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让乡村处处是景点,环境美了、农民腰包鼓了,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推进“3+3+X”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惠州创新开展了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每年投入20亿元治水、20亿元种树,让村庄生态环境 “脱胎换骨”。一个个村庄靓起来了,“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正成为现实。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农民的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当前,惠州正深入推进“3+3+X”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三大工程”,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扎实做好示范村建设各项“自选动作”,实现乡村“颜值”和“气质”的双提升。 我们欣喜地看到,“美丽经济”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同频共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相互交织,生态之美与生产之美相互融洽,铺就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华美转身,成为惠州市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博罗县松树岗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网红” “环境美,住楼房,有收入;累了可以逛公园、逛书吧。”外出返乡的村民感慨,“这无异于城里人的生活”。这是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的新农村生活写照。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网红”。这得益于该村“生态优先”的新农村建设。 罗浮山下,松树岗村绿树掩映,河塘清澈见底。站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眼前绿色绵延,到处鸟语花香。 2014年底,博罗成为全省首批新农村示范片试点。作为示范片的重点,松树岗村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特别重视打好生态牌。“美丽乡村,清洁先行。”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见聪说,村里将环境整治放在首位。如今,村里建起了垃圾收集池,聘请了保洁员清扫村道垃圾;每家每户门前放置了垃圾桶,村民自觉将垃圾收集好,由保洁员清运;实行8小时保洁制度,垃圾日产日清。村民游伟雄说:“垃圾得到妥善处理,村子一下子就干净了。” 目前,该村还建成8个微型农家湿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后再排放。同时,村道两旁的建筑立面统一改造,白墙青瓦的岭南风格立面,让该村颜值提升不少。 除了村容村貌的变化,新农村建设还给松树岗村带来了产业上的新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围绕 “烂漫花海”定位,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2015年初,该村利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机,动员村民在近20亩地上种植了格桑花。格桑花盛开之时,白色、紫色、粉色、黄色、红色花朵在田间摇曳,吸引了一拨拨游人前往观赏、游玩,村民家中的土特产成为游人眼中的香饽饽。 乡村旅游的尝试增强了发展信心。该村由此拉开了产业发展序幕,以发展花卉种植和水果种植为主,打造罗浮山前休闲农业观光区。村容村貌越变越好,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吸引了众多投资商投资。空中田园种植基地就是其中一个。该项目负责人蔡海璋说,两年前,他听说松树岗村要建设新农村示范点,便来到这里,建起了“空中田园”。他引进“向天借地”等新型种植模式,一亩地的效益是普通种植方式的8~10倍。 就这样,村中有了葡萄园、火龙果园、空中田园、农家乐、花卉场等,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旺了起来。朱见聪算了一笔账:2017年,该村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29万元,增长16%;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80元,增长21.2%。 村中建起道德讲堂,每月至少开讲一次 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以前种田每天都要下地耕作,现在我一周休息两天,变成上班族了。”游伟雄告诉记者,他现在把地租给“空中田园”项目,不仅每月可以拿到租金,还能在那里上班,按月领工资,收入比自己种田增加了不少。 依托村中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村民选择回乡创业。村民申振文告别打工生涯,回到村里做起了农村淘宝。他计划着让本村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帮助更多父老乡亲发家致富。村民张娜则回到家乡开起了特产店,每月能有几千元收入。 同时,随着基础设施愈发完善,村民的生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不少村民闲暇之余喜欢打麻将,而今休闲方式更加丰富健康了。”张娜说,村里建起了公园、小广场,村民常到这里散步、跳广场舞。 “口袋有钱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落下。”朱见聪说,为此,村中建起了道德讲堂,每月至少开讲一次,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有时,村里还会邀请农技专家给村民上课。 让村民高兴的还有,2017年元旦,松树岗乡村公益书吧正式开放。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像在图书馆一样享受免费阅读,放学后可以到这里做作业接受辅导,可以报名参加兴趣班和公益讲座。闲暇之余,村民也会到此阅读书籍,增长知识。 农民有奔头,农村有希望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带来了新希望,这是在松树岗村采访中,记者最深的感受。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史无前例地把这个战略写入党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指明了航向。 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不能抛下、农村不能落下、农民不能丢下。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乡村能吸引人、留住人。换言之,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松树岗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让农民有奔头,让农村有希望。在这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源条件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村民们盼着乡村振兴,盼着农业强起来,生活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放眼长远,真正以农民这个主体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与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同频共振。因为乡村只有留住乡愁,才可能留住乡人,走向振兴。(惠州日报 记者袁 畅 李燕文 白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