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何厝小学校园里陈列了炮台、高射炮、战争时期使用过的战斗机。施辰静/图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队歌嘹亮,红领巾飞扬。今年10月13日,正值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
许多年前,在厦门曾有一群特别的少年,他们在炮火中留守前线,支援解放军,勇敢穿行,发挥了小小少年的光和热,成为众口相传的“英雄小八路”。他们的故事还被拍成电影《英雄小八路》,其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亦是从他们身上汲取灵感而诞生,后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少年已成了白头翁,但他们的红色事迹得以传承,发挥着生动的红色教育作用,成为厦门红色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支前 获赞“英雄小八路”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一发炮弹有130斤。当年我们帮着解放军叔叔擦炮弹,还给他们洗衣服,他们忙着修路挖战壕,换下来的衣服满是黄泥土,又湿又重……”近日,走进位于厦门何厝小学的英雄小八路纪念馆,年近八旬的何明全老人正向来此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述着当年英雄小八路的记忆。
时间拉回到1958年。彼时,正值金门炮战。硝烟弥漫中,很多师生被疏散到后方,当时禾山第四中心小学(现厦门何厝小学)的13名红领巾队员却坚持留了下来。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成立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
回忆起战争岁月,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成员之一的何佳汝老人历历在目,她记得:“当时我们白天留在前线支援,晚上就住在附近的山洞里。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为解放军送开水、洗军衣、擦炮弹、挖战壕、抢修电话线,有时候还会穿梭在炮火中。”
当时,队员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2岁。看着前线紧张繁忙,小少年们绞尽脑汁想着能为解放军做点啥。
“一开始,我们想把战士换下的衣服拿来洗,他们看我们太小了,不给。不过,有的同学和他们混熟了,跑去阵地硬是搬了出来。”队长何明全还记得,看到军人们的衣服破了,队员们还用平常捡芝麻、捡破烂等换来的钱买来针线,为他们缝补。
“当时,炮弹就在我们头上飞,但我们不怕,我们要向英雄人物学习,留下来和解放军一起战斗,保卫家乡。”何佳汝说。
4个多月里,这群小学生穿梭在前线,尽自己所能支援部队,当时的解放军指战员称赞这些少先队员就像小八路。1958年8月,部队特制锦旗“小英雄志气高,巩固国防逞英豪”送给队员们,“英雄小八路”由此得名。
发扬 队歌因他们诞生
当年,队员们的事迹经媒体报道,逐渐为全国所知,一些记者、作家、诗人等从全国各地来到厦门找到他们进行采访、创作。
1960年春天,上海戏剧学院的陈耘教授等6人到厦门采访英雄小八路,在队员们的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以队员们为原型,写出了八场话剧《英雄小八路》,并在当年6月1日在福州公演,引起不小反响。之后,上海电影剧作家周郁辉又将话剧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当年10月就在厦门开拍。
“有一天,周郁辉和寄明等人到前线慰问,他们和我们一起吃午饭,边吃边写,饭吃完曲也谱好了,寄明还当场哼唱。”何佳汝记得,曲作者寄明问他们:“小朋友,你们不怕吗?”他们大声回答:“不怕!”寄明还夸他们很勇敢,爱国、爱家乡。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言简意赅,激昂雄壮,展现了共产主义接班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就将这首歌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传承 先烈精神激励后人
退休前,何佳汝在何厝小学任教,退休后,她就成了纪念馆的讲解员,日复一日向人们解说当年那段红色历史。
炮战的相关史料、英雄小八路的成长历程、队歌诞生纪实——在这个2001年建成开放的纪念馆中,还有新一代“小八路”继承和发扬队歌精神的活动记载。
何明全说,当年他们被先烈们英勇奋战的精神所激励,传承爱国、爱人民等光荣传统,他们想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精神再传承给下一代,让孩子们不忘初心、好好学习锻炼,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何厝小学五年级三班学生杨铭说,小八路的精神让他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精神激励我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扎实学习,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原来,何厝小学深入挖掘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各班级的班队会课、主题队会等,都会尽量安排到英雄小八路纪念馆中开展,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学习英雄小八路的精神。“我们还在学校开展‘争当小小讲解员’活动,选拔组成一支讲好英雄小八路故事的学生讲解员队伍,并挑选一个班级成立英雄小八路中队,发挥前锋作用,更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做好传承。”何厝小学校长张运红介绍。
据悉,英雄小八路纪念馆早在1994年就被列为省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2005年被确认为厦门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目前还是全国第四批青少年教育基地。
2018年,思明区还推出了儿童话剧《英雄小八路》,并在全市各区巡演,鼓舞更多新时代红领巾,传承红色基因。(福建日报 杨珊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