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培育"文明"少年---中国文化馆
福建平潭: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培育"文明"少年
发表时间:2019-10-24    来源:平潭文化馆

  2019年,是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巩固成果攻坚年。平潭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不断丰富活动载体,让道德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让阳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日前,记者了解到,今年实验区教育局发布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主题活动的通知,活动内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通过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践行文明美德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传承传统文化 寓教于乐氛围浓

学生将书法与国学诵读融合展现。

  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之一的城中小学,从2013年起,学校各个年级每周都安排一节书法课,其中一、二年级是练习硬笔书法,三到六年级则是练习毛笔书法。在获得“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后,城中小学并没有止步,本着"拓展视野、培养习惯、激发兴趣、砥砺意志"的宗旨,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从2019年2月开始,城中小学还开展“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实验区开展了“童心向党 我为祖国献礼”中小学生文艺汇报演出,城中小学学子用激情诠释《少年中国说》,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此项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个班级参加,全班诵读课内外的经典文章,用声音来诠释经典,使学生在经典诵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经典诵读”除了学生诵读外,也要求老师诵读,每周一上午是学生诵读经典课,下午是老师叙事,分享经典。“只有老师传授经典诵读,学生才能更好地传承领会经典诵读的意义。”城中小学校长林彩英说。

  与城中小学的“经典诵读”相比,城关小学则利用平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开展手工制作贝艺作品活动,并于2016年正式成立贝艺社团,还开设贝艺工坊。学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进了贝艺工坊的发展,贝艺品创作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美育活动。学生们从前期认识贝雕、简单的贝壳拼贴画到后来的贝壳拼贴组合与综合材料的运用,贝艺工坊的创作逐步从发扬传承走向拓展创新,其作品不仅呈现出师生的奇思妙想,还体现了平潭的文化渊源、两岸情缘等丰富内涵。

  “两年前,我们学校与平潭贝雕艺术馆签订了共建协议,平潭贝雕艺术馆作为我们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和共建单位,为开展校园贝艺校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城关小学校长王玫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在学校里的最佳点、最优点,享受到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学校举办各类美育德育活动的初衷。

  开展志愿者活动 培育良好思想品德

学生在走廊上阅读雷锋精神小故事。

  记者了解到,平潭城关中学“立德树人 捐资助困”志愿服务项目获选为2018年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原来,早在1978年学习雷锋精神正风行的时代,平潭城关中学就提出以德育为教学切入点,倡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是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城关中学校长刘祖金表示,“学雷锋基金助学行动”是城关中学创校以来一直坚持至今的特色活动。近6年来,全校师生共为特困生捐款554403.5元,每年受助的学生近百人。不仅如此,学校还将爱的火炬延伸到苏澳初级中学和东庠初级中学。

  此外,学校志愿者还经常利用节假日,走进平潭敬老院为老人清洗房间、剪指甲,并为他们表演节目。“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不仅给老人们送去温暖,还能提升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城关中学党总支专职副书记詹志雄说。

  在今年实验区上下共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平潭各学校如火如荼开展“向祖国献礼——志愿者在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平潭实验幼儿园组织师生开展交通志愿活动,由交警向幼儿介绍常见的交通手势,让他们当“小小交警”,同老师一起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在平潭城南村党建文化广场上,平潭城关小学、澳前小学的志愿者们轮番上演文艺活动,为祖国献礼。实验区岚城中心小学则组织6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加“校园文艺进社区”活动,用欢快的舞蹈和嘹亮的歌声,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节庆氛围,展现了志愿者们的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以劳动促教育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在菜园基地除野草

  洗碗、洗衣、扫地、整理房间,这些家务活早已成为平潭中小学生的“劳动家庭作业”。据了解,对于这些“劳动作业”,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长都拍手叫好。在家洗碗扫地、在校保洁绿化、校外职业体验,这些不仅有助于改变孩子“四体不勤”的状况,提高基本动手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也能让孩子磨炼意志品格。

  目前,平潭各学校都十分注重孩子们的劳动实践教育。平潭芦洋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劳动实践的平台,不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还收获劳动的乐趣。

  芦洋学校位于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芦洋洋中村,学校凭借地理优势,早在2015年就在校内西侧开辟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小菜园,让学生有了一个参加劳动实践的基地,成为芦洋学校乡村少年宫的特色。

  曾在芦洋学校任职的周训康对记者说起学农实践基地的建设。虽然已离开芦洋学校,成为平潭二中的校长,但他回忆起当时建设学农实践基地仍然感慨:“这些都是学校老师们亲力亲为,前前后后花了几年时间才建成的。”

小朋友在制作贝雕

  据芦洋学校现任校长方孝秀介绍,建立学农实践基地,使它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新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基地,每个小组会分配1至2个田垄,每个小组则由5-10名学生组成,配备1-2名指导老师。芦洋学校还计划整理师生平时的劳动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等内容,用于编写校本课程。“在我看来,应该把学农实践基地与学科相结合,将感恩自然的美德传承下去。”方孝秀说。

  2017年秋季起,平潭中楼中心幼儿园也开设了田园课程,利用校园闲置土地资源,构建田园课程,形成由田间劳作与探究、田园艺创、田园游戏三个版块的课程内容,实现了“走进田园”、“玩在田园”和“玩转生活”的教育理念。

  据中楼中心幼儿园园长何紫霞介绍,该幼儿园以“关注生活、走进田园、共享快乐童年”为办园理念,引导幼儿们接触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生活的联系,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据了解,田园课程一经推出,便引来众多家长们的连连称赞。“学校开设的这个课程别具匠心,不仅能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家长参与进来,还增进了我们与学校的联系。”家长李小玲说。

  “未来,我们打算成立‘家校田园研究小组’,让家长和幼儿园一起共同参与田园课程的构建,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何紫霞说。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为推动平潭各校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我们开展的‘小手拉大手’系列主题活动,目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林从斌表示,这些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少家长都表示赞赏。(平潭时报记者 余小燕)

责任编辑:季 亚军 朱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