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与时代同脉搏,与国家共奋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地区生产总值由2.8亿元提高到3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14万元,首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
9月19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吉宁,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林克庆,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围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奋力谱写伟大祖国首都发展新篇章”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把握大国首都的时代方位
陈吉宁介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始终坚持把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放在首位,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努力为中央党政军机关创造高效、有序、优质的政务环境,重大国事和政务活动常态化服务能力显着提高,形成了“北京服务”品牌。
70年来,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元左右提高到6.2万元,消费支出百倍增长,特别是服务性消费成为主导,人均期望寿命由52.8岁提高到82.2岁。首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从5.3年提高到12.5年,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规模,由不足2万人增加到86万人左右,一批高校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之列。
首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北京将要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园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相继在北京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包容自信的中国形象。
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正式通航,届时北京将进入航空交通“双枢纽”时代。目前,总部在京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6家,位列全球第一。
精心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着名古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始终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杜飞进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彰显了“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鲜明城市特色,使北京成为更具有包容性、多样性的现代化大都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着力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作用,积极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北京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迈进。
近年来,北京着力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城市治理,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融入市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持续推进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中轴线申遗和老城复兴,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已经成为今天北京的生动写照。
149家大小剧场、329家电影院、5800多家公共图书馆、上万家文化馆站遍布京城。北京市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11.7本。“欢乐春节”“北京之夜”“北京周”等文化活动走向世界各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北京已成为展示大国文化自信的首要窗口。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中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优势,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提升。北京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6.17%,远超过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水平。
从创新资源的维度看首都,北京拥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86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
北京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每天新产生约200家创新型企业,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数都占全国的30%左右。在最新的独角兽榜单中,北京有82家企业入选,占全国近一半。在人工智能领域,全国60%的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全球人工智能企业100强中,中国有6家,其中北京有5家。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
在创新文化方面,北京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工作,特别注重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市民的创新意识,让尊重知识、尊重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领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有一半来自于北京,这充分证明首都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持续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董城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