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滦县把农村文化墙建设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扮靓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体,首批在全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50个示范村、50个重点村建设绘制文化墙1.6万米,覆盖20%行政村。
该县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人口聚集、交通便利、群众参与热情高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样板村打造文化墙建设示范点,带动周边村积极推进文化墙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节俭实用”的原则,组织各乡村利用主街道两旁的农户院墙、乡村文化长廊、文体活动广场、人流密集处围墙等现有资源进行绘制,特别是对一些村庄破损的墙体,因地制宜地改拆为建、修破为新,把农村的“残垣断壁”建成文化墙,既美化了环境又传播了文明。在墙体绘制过程中,除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外,更多地发动当地热心宣传、有书画功底的村民、镇文化站职工和中小学校师生等参与创作,使文化墙建设具有当地特色、贴近百姓生活。
文化墙建设在主题上紧贴时代要求,一墙一特色。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绘制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和系列惠民政策的主题墙,突出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滦州历史,绘制二十四孝图、有国才有家、冀东抗日大暴动等主题墙,突出反映孝德文化、红色文化和诚信文化。内容上紧贴农村实际,一墙一阵地。既有文明礼仪、中华传统美德,也有民风民俗、科普知识、环保知识、卫生常识。形式上紧贴农民喜好,一墙一文化。国画、漫画、卡通画、谚语、歌谣、顺口溜……近百个示范村3000余幅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墙面书画,让农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做到常抓。县宣传文化部门定期深入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和帮扶,广泛开展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活动,探索共建新模式,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及农村致富能人、乡镇文化站及其他民间组织,支持和参与文化墙建设。完善管理养护机制,力求常新。严格落实文化墙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村干部和村卫生保洁员的管护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文化墙内容长期性与时效性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更新周期,不定期进行保洁修补,并建立督查和定期考核制度,保证文化墙内容、形式始终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完善投入奖扶机制,形成常态。整合有关涉农项目和资金,设立文化墙建设专项经费,确保建设有投入、投入有落实。对文化墙建设先进乡镇、村实行以奖代补,对已有一定基础的文化墙逐个策划创意、进行重点培育,使亮点更亮、品位更高。(通讯员顺建、冯雷、雅利 记者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