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文化馆
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吴起
农家窑洞里召开政治局常委会
恢复窄屏
发表时间:2016-09-19 来源:吴起文化馆

毛泽东在吴起旧居里的小炕桌曾被老乡收藏,后捐献了出来

胜利山上的小号兵雕塑,再现当年切尾巴战役中红军冲锋陷阵情景

   核心提示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作出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战略新决策,决定把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党中央随即率陕甘支队约60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当时仅有11户居民的吴起镇,就成了西北根据地的北大门。

  夜宿张湾子村

  1935年10月18日这天天气晴朗,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26岁村民张廷杰,又听到零星枪声和“队伍来了”的消息。连年来的军阀割据、土豪霸占和匪患四起,让他所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早已破败不堪、生产停滞,民不聊生。

  那天半后晌,枪声逐渐沉寂,一大片军队分三路到了铁边城镇,他们有的停下来,有的继续走,有的在附近找住处,从西川一带过来的队伍到了张湾子村,顿时庄前庄后都住满了衣衫褴褛的军人。

  张廷杰一家人在恐慌中煎熬到傍晚六七点钟,他的妻子“怕得要死”,几个孩子也背着简单的行李吓得直哭。邻居一家早已跑得没了踪影,张廷杰这时也害怕起来,决定也出去躲一躲。

  正当他领着妻子和孩子踏出家门的时候,迎面碰上五六位身穿灰色旧军大衣,头戴缀有红色五角星八角帽的军人来到他家门口,“他们把马拴在了我家下院。”一位士兵对几位军人报告道:“他叫张廷杰,这院子就是他的。”一位军人看出张廷杰一家惶恐的样子,握着他的手笑着解释:“我们是中央红军,是毛主席领导的队伍,专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穷人。”

  张廷杰嘴上嘟哝着说:我们出去转转就回来。大家面面相觑之后全笑了起来。军人们身后的一副担架上下来一位又黑又瘦的高个子首长,拍着张廷杰的肩膀,用厚重的南方口音说:“不要怕,咱们进你屋里谈谈。”

  走到院子后,几位军人用商量的口吻和张廷杰商量:我们首长病了,连马都骑不成了,今晚在你家住一宿方便吗?看到这些军人特别客气,张廷杰心里稍稍放了下来,就答应了。

  这些军人迅速在张廷杰家左起的第一孔窑洞里架起了电台,在第二孔窑洞里的几位军人忙着商量着事情,那位又黑又瘦又高的首长住进了第三孔窑洞。“当年住着我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那晚他们都和父母挤在一个炕上。”

  长征路上吃得最好一顿饭

  80年后的2016年9月7日,记者一行翻山越岭来到张湾子村,这里位于吴起县的头道川,距县城30公里,县乡公路从村外横穿而过。村民们用手一指黄土坡上正对着马路的几孔窑洞说:“那就是张廷杰的家,毛主席当年在那住过的地方。”

  记者在张廷杰家门口只见到他的儿子张瑞生。这是一个黑瘦但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脸上满是憨厚的笑容,他正在从干瘪的果肉内往外剥酸桃桃核,说这个用绳子串起来就是非常畅销的装饰品。由于漫山遍野都有酸桃,在地上捡落果拿回来,也是家里的一笔收入。说话间停下手里忙着的活路,热情招呼大家:“屋里坐,喝水,吃了吗?”

  张瑞生用自豪的口吻告诉记者,80年前来的那只队伍是中央红军,可是在大家相互传言时,错念成了“中央奉军”,村里的老百姓以为又是军阀来了,所以吓得全跑了。“那时候我还没出生。我父亲听说过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可就是没亲眼看到过。”

  有关红军在自己家里住了一晚的详情,张瑞生多次听父亲张廷杰提及过:那天天黑严实的时候,一位士兵找到张瑞生的父亲张廷杰说:老乡,我们首长最近病了,一整天了还没吃饭,你看能不能给做一碗热乎的。这位士兵强调就做一个人的。“我父亲明白了真是穷人的队伍,马上表示绝对没问题。”

  陕北从元朝起就有八月十五吃羊肉的风俗,那天刚过中秋节不久,张廷杰家正好还剩了一点羊肉臊子,就让妻子侯孝俊做剁荞面,算是最好的“病号饭”。“等水开了,几个士兵就冲炒面吃。南方人不会吃炒面,逗得我父亲哈哈大笑。”

  侯孝俊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剁荞面能手,干活十分麻利。她用羊肉臊子、辣椒面、葱花等佐料,做成臊子汤。又和起白荞面,在案上擀开,用刀“噔噔噔”地剁了起来,不一会就把又细又匀的剁荞面做好了。

  张廷杰用家里的旧瓷盘端了一碗剁荞面送过去。在客房被警卫人员接住,再送进里屋。过了一会,警卫员过来问,“首长没吃饱,还有吗?”张廷杰又送过去一碗。又过了一会,警卫员又问,“首长还没吃好,还有吗?”张廷杰爽快地回答,贵客没吃好,就不是咱陕北人的待客之道,就送过去第三碗。门口的警卫员让他直接端进去,“首长叫你说话哩。”

  见张廷杰进来,又黑又瘦的高个子首长忙给他递香烟,还让他炕上坐。张廷杰不好意思地解释说,“陕北很穷,我家条件也不好,只能拿出荞面来招待客人。”首长一边吃一边称赞:“剁得好呦!”吃完后擦着额头的汗,吸着香烟感慨道:“一年喽!在长征路上还没吃过这么香的饭。”

  接着,高个子首长又向张廷杰了解家庭生活和周围群众生活情况,询问附近有没有土匪、强盗和恶霸,到吴起县城还有多少路程,要经过哪些村庄。张廷杰看到眼前这个首长没一点当官的架子,说话就像老乡们之间拉家常,便大着胆子诉苦道:这个地方的人生活很清苦,上下川都有土匪恶霸。上川有王汉邦、许光德,下川有张廷芝。他们有枪有势,常常欺压老百姓。他还详细介绍了去吴起镇的里程、走法以及沿途村庄的情况。首长听完后高兴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啊!这里的土豪恶霸对人民欺压得越深,人民就越容易组织起来,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就越好搞。土匪恶霸的末日就要来了。”

  农家窑洞里的政治局常委会

  “我家那三个窑洞的灯在那晚一直亮到很晚,大门内外也不时有人进出。”张廷杰并不知道,就在他家的窑洞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在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等。“要到家了”的感觉让常委们把长征路上的疲劳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会议气氛热烈而又轻松。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时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常委委员们提出许多议案: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同西北红军会和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问题。会议决定:一、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二、与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扩大红军,组织游击队;三、自己解决物质器材问题,衣服问题,不要麻烦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

  “当晚只有毛主席在我家窑洞里”住着只停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鸡叫时分,这支红军队伍就动身向吴起进发了。临行前,一位红军首长握着张廷杰的手说:“咱们有毛主席领导,有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红军,今后就不再受地主、富农和土匪的气了,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当天八九点钟左右,宁夏马鸿宾的追兵就赶过来,接着也往吴起县城方向追过去,快到正午时分,便和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在新寨乡附近交火打了起来。

  第二天,也就是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零两天,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几天后,红军在吴起县打响了“切尾巴战役”,陕北延安成了革命的圣地。

  80年来一直坚持红色好传统

  随着红军被陕北老百姓的普遍熟知,这只革命队伍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张廷杰把他的二儿子张瑞智送到红军队伍里。“我二哥打仗很勇敢,在部队里是个团长,最后转业到咸阳水务公司当了书记,六年前已经去世了。”

  “红军走后,我父母才知道住在我家的那位首长叫毛委员。等过了几年,从画像上判断应该是毛主席。确定是毛主席,都到解放后了。”

  1964年五六月份的一天,张廷杰家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身材胖胖的中年人,指着张家左起第三孔窑洞,肯定地说:这就是毛泽东带领红军长征,抵达吴起镇前一天,曾住过的那孔窑洞。张廷杰夫妇和来人攀谈过程中,才想起“他就是1935年10月18日那晚,给首长要了三碗剁荞面的警卫人员。”

  这位老兵说自己是跟随毛泽东长征的警卫员陈昌奉,这次从江西南昌市千里迢迢来到张湾子村,就想确认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地方,“不来这里看一看,连村子也记不准了。毛主席说了,革命成功离不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不能忘本。”

  这个时候张瑞生已经16岁了,他和他的父母及村里的乡亲们这才确定,当年住在这里的真是毛主席。从此,经常有四面八方的来人前来参观,过了两年,县上就把这孔窑洞作为毛泽东的旧居保存下来。“现在经常有各行各业的,包括省上、地区的领导干部来这学习接受教育。”

  “六年前县上出钱把我家的这几孔窑洞都做了维修,我家成了红色教育点。”张瑞生也成了编外文管员和红色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他的父母张廷杰、侯孝俊相继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世,两位老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都没有向党组织和政府提出帮助的要求,一再强调“要把毛主席和红军当年住过的地方保护好,要让后人看看,创立新中国的那一代人所受的辛苦与艰难。”

  张瑞生现已年过花甲,他的四个儿子在外打工,都已经成家立业,但是老两口却一直不愿意跟儿子们去城里生活,依然守着院子里的几孔旧窑洞。“毛泽东旧居”的那口窑洞里,至今仍还保存着当年的方桌、暖水壶和做剁荞面的面盆,墙上正中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张瑞生夫妇每天都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泽东和红军用过的东西擦拭一遍。

  张湾子村委会主任李九权说:80年过去了,当年的红军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张湾子村从当年的三四户人家,繁衍生息到现在有1373人。村民勤劳、坚忍,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努力改善自身的生活。除了以传统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外,还搞起蔬菜大棚,建起了养羊场、养猪场、养鸡场,农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左右。家家户户生活都很不错。(文/图 记者 孙涛)

主管单位: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吴起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吴起县政府大楼 联系方式:0911-8390197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