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市残疾人协会参加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两枚金牌。参加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夺得5金2银的好成绩。2011年,我市承办了省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田径比赛等3次省级比赛;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团体第二名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获得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15枚,个人项目3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在省级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从这些喜人的成绩中,我们看到的是十七大以来,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以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为目标,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重点,整体推进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2007年,市体育局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在全市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广场420余个,在农村成立乡镇村农民体育协会(辅导站)500余个,培养农民健身指导员(辅导站)和农村体育骨干300余名,全市乡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达100余次,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50余万人次,占到农民总人数的30%以上。2011年,我市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为依托,以“十个万人健身活动”为出发点,利用各时间节点在各类人群、各行业、各协会中开展参与性强、娱乐性强、小型多样的体育类健身、比赛活动。全市共成立了“春节体育健身大拜年”领导组18个,189个乡镇、121个社区,逾20万人次参与其中。全市共组织开展了“冬季万人长跑”、“农商行杯”农民运动会等各类体育竞赛及全民健身活动近百次,参加人数逾10万人次。市、县、乡三级共有活动站(点)2500个,经常参加活动的体育人口为35%。共培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申报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2个,成立单项协会2个。
竞技体育持续深度发展
2007年,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注册运动员500余名,资格赛我市获得金牌24枚、银牌27枚、铜牌35枚,总分1056分。2011年,在省第十四届省运会资格赛上,经过我市全体教练员、运动员的奋力拼搏,当年我市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26枚、铜牌28枚,总分1067.5分,260名队员获得阶段赛资格。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是“一条龙”训练体制的起点。立足实际,我市提出了“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模式。2011年8月11日,市体育运动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恢复中专建制。同时,我市为6个市级业训后备人才基地举行了挂牌仪式,增加了对业训的投入,加速业训的基础建设,建立单项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加强优势、潜优势和基础大项后备人才培养,抓好二、三线队伍培养,形成合理布局,为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2011年,我市共培训国家二级裁判员567名,选派20人参加省一级裁判员培训,3人(田径李勇、柔道高洁、体育舞蹈龙勋)参加国家级裁判员培训。
体育设施逐步完善
2007年我市农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400余个。2011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我省“新五个全覆盖”和2011年市政府的10件实事之一,为了把此项民心工程完成好,市体育局积极筹划、统筹安排。2011年建设任务为828个,实际硬化场地总数963个,新增(新建、改建、扩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6个,超额完成任务16.4%。总计划建设面积496800平方米,实际完成1063800平方米,翻了一番。资金总投入1.176亿元,其中省投入828万元,县市配套1.09亿元。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经过多方努力,我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被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于2010年12月底举行了奠基仪式,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实施了市体育场馆的改造;加大各县市体育场馆建设,大宁县体育场建设项目申请到省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125万元,吉县体育场建设项目申报国家国债项目,霍州市建成了4块高标准门球场。为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和部分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人员30余人,赴太原、晋中参观山西省体育中心和晋中市体育场馆,通过参观、交流、座谈等形式,学习经验、激发干劲,使广大体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本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建设中去。
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在市体育局和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销售1.28亿元的业绩,名列全省第二;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为核心的体育市场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满足市民体育健身、娱乐、休闲需求的同时,推动居民树立体育消费观念,促进了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