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仅仅是古典诗词中关于中国乡村记忆的一个片段,几乎在每个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基于乡村质朴乡风的记忆,这是构成乡愁的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工业文明浪潮的席卷,这种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梦中的田园记忆正在渐渐模糊,质朴而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一个有关“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命题正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承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关键。
“美丽乡村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建几栋别墅、栽一些花草、硬化几条道路这么简单,它更应该体现乡村独特的文化,还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相关产业,离开其中的一个都是不完整的,也不可能成功。”曾做过中学校长的屯留县李高乡北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贵珍,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思考,且付诸于生动的实践。
从2014年开始,北宋村积极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传承好家风,培育好村风。两年一届的“宋村好人”评选,使全村百姓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榜样。2015年,村里对危房进行统一改造,朱和尚、郭养忠等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由于无劳动能力,无法承担改造费用,村民们踊跃出工出力,帮助他们建起了新房。2016年,北宋村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里的贫困老人每天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午餐,进行文娱活动。对于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村里坚持每年给予奖学金,激励他们上进。良好的家风和民风,给北宋村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如今,北宋村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别具风貌,而且源远流长的乡村习俗、历史文化也在逐渐恢复。更为可喜的是,今年,一期工程占地500亩的润邦田园农业体验园正式落户北宋村,这对于一个只有900多口人的小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机遇。
北宋村以文明乡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高度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于乡村复兴之路的思考。我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美化活动,而应当是基于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的一场革命,是以土地为生产要素、文化为根本支撑、生态为外在表现、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重塑。而在这一场由表及里的深刻变革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重要的价值基因。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农村建设的外在形态上留住乡愁记忆,在内在的文化传承中留住历史根脉,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聚集人气。
加强载体构建,就要在外在形态上留住乡愁记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而村庄的外在风貌即是乡村文化最直接的载体。离开了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散发泥土气息的田野花香、邻里乡亲的淳朴乡风,乡村就会变成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的“四不像”,而原本属于乡村的独特的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消失。因此,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协调。只有在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中,属于乡村的独特文明才能找到其最好的载体,得到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培育独特气质,就要在内在的文化传承中留住历史根脉。乡村文化和城市文明自有其本质区别,发轫于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深深根植于数千年的历史根脉之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富有地域色彩的传说故事、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改变文化基因的试验田和练兵场,必须充分挖掘乡村独有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才能找准农村精神文明的独特基因,在文化的传承中留住历史根脉。
增强内生动力,就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聚集人气。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村家庭“空巢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在于:农村富民渠道尚不畅通,农村发展的活力尚未强劲,农民在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将热爱农村、熟悉农民、精于农业的人才留住,才能使农村强基固本,进而推动农村在经济文化上的良性互动。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北宋村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做了初步的探索,虽然仅仅是个开始,但至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将是我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