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侬好”,莺啭燕啼,台阶上走来一位盛装的旗袍女。但见其高跟点地,槖槖有声;碎步轻挪,风摆杨柳;在一袭溜肩、掐腰、束臀、高叉,镶有黑色滚边的中国式拟古裙装的烘托下,显示出十二分的曼妙与柔雅。民俗文化中心黄之琳副主任的衣着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特色。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坐落在沪西北新泾,掩身于让人耳生的北渔路上。二十多年前,北新泾一带还被称为“西郊”,具有江南农耕文明的鲜明特色,曾被命名为全国民俗之乡。1991年建立的新泾文化馆,是为本地乡民的怡情之所。但随着上海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原生态民俗日渐式微。为致敬传统留住乡愁,2004年新泾文化馆更名为民俗文化中心,成为沪上第一家传承民间艺术、弘扬民俗文化的公益机构。多年来,他们先后组建了3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小心呵护着每一缕随时可能断裂的文化脉传。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上海方言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承日渐衰微。2011年11月19日,一个以“讲上海话,唱上海歌,演上海戏”为号召的场景式体验活动———“唱响上海话”,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拉开了序幕。
活动举办当天的民俗中心洋溢着一派老上海街头风情———久违的黄包车赫然重现;小小报童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跳房子、打弹子、踢毽子、棉花糖,还有修雨伞的老师傅、磨剪刀的扬州汉子,五作八行,鳞次栉比;茶馆里上演着上海说唱,老街上走来盛装的旗袍秀……将观众带回到渐行渐远的民俗天地,让不少老上海人旧梦重温。随后3年,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坚持举办以“上海话·上海情———上海闲话吾来赛”为主题的沪语综艺大赛。2014年初,上海市民文化节尚在策划筹备阶段,即对长宁版沪语大会(大赛)青睐有加,毫无悬念地将其锁定为主要赛事项目,并将“上海话·上海情”,易名为“中国梦·上海情”。通过网络媒体、广播电台、专业协会和社会组织进行了广泛宣传,赛事在预热阶段便受到广泛关注。
为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大赛开辟了线上、线下、广播等三种报名渠道,共有三万余人次参与,参赛选手小至五岁宝宝,大到87岁耄耋老人;既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也有外来的“新上海”,甚至韩国和俄罗斯籍友人也投入其中。一种主体多元、通力合作、共襄盛举的办赛模式,使首届沪语大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盛况。
因为“零门槛”,参赛者众多,参赛作品格外丰富,沪剧、独角戏、小品、上海说唱、上海话民歌、童谣、朗诵、沪语流行歌曲等等,琳琅满目。大赛最终遴选出百强沪语达人。
沪语大赛这一品牌活动在长宁将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上海群文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意:如无法下载附件,请右键“目标另存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