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家庭亲情状况
来源:韶关文化馆 时间:2018-05-25 文字大小:T|T
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不同场合多次被谈及。为了解韶关市家庭亲情状况,国家统计局韶关调查队对58位市民进行了访问。此次调查共访58位市民,其中男女各占一半,均为29人,年龄段以18-25岁和31岁-50岁为主,非独生子女居多,六成调查对象已成家。调查发现,子女与父母对孝顺的理解略有不同,子女会尽量常回家看看,父母会用网络新方式拉近与子女的距离,双方会想办法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家庭更温暖。
对孝顺的理解:多陪伴多关心照顾好自己
父母抚育子女成长,子女关爱父母晚年,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孝心循环”。那么,面对孝心,子女的表达方式与父母的内心需求是否一致呢?调查结果显示,子女与父母对“孝顺”的理解竟然不同。
在子女方面,对“孝顺”的理解,选项占比高的前三项分别为:陪伴,占21%;当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帮上忙,占16%;病痛时能照顾,占13%。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时,除了“陪伴”和“当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帮上忙”之外,“多干家务活,让父母能休息”也成为热选项,占大学生调查数的56%。
在父母方面,调查显示,父母的需求与子女的理解有所不同,“多交流,清楚儿女们的情况”“儿女们能自力更生,不用操心”和“陪伴”成为父母们的主要需求,分别占22%、18%和17%。现在的父母已越来越理性,子女们工作忙,工作压力大,异地而居,独生子女,需照顾自己的小家等客观原因,致使父母们对身边有儿女们的陪伴和照顾不敢强求,而把需求重点放在了心灵的陪伴和精神的照顾上。
尽孝的实际表现:常回家看看网络拉近距离
同城子女回家频繁。调查了解到,不少与父母同城生活的子女保持着定期探望父母的良好习惯。调查显示,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甚至更频繁地探望父母的受访者占比达四成。“常回家看看”对于和父母同城生活的子女而言并不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为了“孝顺”而回家,父母一代“退而不休”,忙于为儿女“出工出力”的奉献精神,也是吸引儿女回家的另一种原因。访问时,72%的受访者承认父母照顾儿女多于儿女照顾父母,肯定了父母的奉献精神。
网络改变代际关系。和父母们来往不够频繁的子女通过怎样的方式维系亲情呢?调查显示,51.5%的子女主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父母联系。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发展也给代际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28.9%的子女通过微信关注父母的状态,11.3%的子女喜欢使用视频与父母交流,拉近距离。
用心准备父母生日。你是否记得父母生日?调查结果令人欣慰。77.6%的受访者记得,6.9%的受访者记得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父母过生日时,一起吃饭庆祝、送礼物、电话、微信或短信送上祝福及给红包成为庆祝父母生日的主要形式。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记得父母生日,但仍有15.5%的受访者不记得父母生日,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和自己记性不好造成的。
困境时不想父母担心。调查显示,58.9%的受访者在遇到困难时,选择会视情况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21.4%的受访者选择不会;19.7%的受访者选择会。在选择“不会”的受访者中,31.3%的不想父母担心;28.1%的靠自己能力解决;17.2%的则认为父母帮不上忙。而选择“会”的受访者则认为将自己的困难告知父母,也是不让父母担心的一种表现。
尊重成为孝顺系列的新元素。中国传统观念“父母之意不可违”,“中国式”父母真的会以“压制”子女的意见想法为本心吗?此次调查显示,37.3%的受访者在“如何处理意见分歧”的问题上能“说明利弊,互相尊重,自己决定”;21.7%的受访者认为应“聆听观点,争取理解”;20.5%的受访者则认同应该“讨论后决定接受哪方意见”,仅有6.1%的受访者承认“出于孝顺,在父母的强压下,只好妥协照办”和3.6%的受访者在两代人面临分歧时“各说各话,互不接受,最终按自己的意见办”。由此可见,时代发展、代际观念变化,彼此尊重,父母放手、子女独立的情况更为多见了。
牵手表达无尽感恩。小时候牵父母的手,只因这双手是遮风挡雨的坚定倚靠;长大后牵父母的手,则是为了表达寸草春晖的无尽感恩。调查显示,46.6%的受访者表示会牵父母的手;34.5%的受访者会视情况而牵手;18.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牵父母的手,主要原因是“没有这种习惯”和“觉得不好意思”。
春节团聚重在陪伴。在关于过年回家的问题上,90%的受访者2018年春节回家与父母过节。63%的受访者春节期间主要以陪伴父母、家人和走亲访友居多。而对在校大学生调查"春节回家,您主要在做什么?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有所不同。睡觉、看手机、看电脑占比排名前三,而陪伴父母则与看电脑并列排名第四。
期望:互相理解和体谅用爱让亲情升温
子女期望父母能理解和体谅自己,尊重儿女们所做的决定,回家少唠叨,把关注点放在父母自己身上,多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儿女们已长大。
父母则期望子女把主要心思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做有责任和担当的人。多与父母交流沟通,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
父母与子女交流时应注意方式方法,给予子女相应的尊重。而子女则应努力去读懂父母的需求,用爱弥合对“孝顺”的理解差异。而社会方面,可利用媒体、网络宣传孝悌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亲情沟通的征文活动,分享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小故事,让亲情升温,让人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