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城有个“牌子王”
发表时间:2019-05-31 来源:济宁文化馆 责任编辑:王 芊
散落在鱼城的村落,每一个都怀揣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安详地静卧在这片热土上。湾里、菜园、李白、洪寺、华村、牌子王等,听这些村庄的名字就很有意思。
我曾经问过李白村的老人,是否李白大诗人在此居住过,或者留下过什么,村人摇头说,和李白没有半毛钱关系,村子本叫李树白,是李姓建村所取。蔡园也本是蔡姓人家立村,并非“菜园”,村民先前倒是以种菜为生计,菜和蔡只是一种谐音巧合。湾里村是以惠河拐弯处而得名……
牌子王,就是这些村子中骄傲和别致的村庄。出鱼城向北走大约3公里,是那些正在盛开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从远处一直绵延到村前。牌子王村,不动声色地静卧于花海,享受着春天,享受着阳光,享受这广阔天宇下的自由、安宁与惬意。牌子王村,就这样与你撞了个满怀,不期而遇。这份时光里的从容优雅、不疾不徐,令你行色匆匆的步子不觉也慢下来,去探访它的前生今世,要去触摸它的内心与魂灵。
牌子王村子不大不小,有1400余口人,在鱼城镇负有盛名。首先,村名就能猜测到先民的独特之处,是与牌子有关的。据王姓九世祖会公全公兄弟二人《墓碑志》和1958年本村出土的至元四年《孙氏祖茔之记》古碑的年代考证:牌子王村系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35年)新建村落,初建时仅王氏一姓,以农为主,兼小手工业——刻制布牌子,故得名牌子王。
据山西洪洞县志“移民于山东”一章,王姓始祖于明洪武三年(1641年),自山西洪洞县城东南四十五里卧龙村后,迁居于山东鱼邑西部栖霞村。明万历二十三年(1615年),王九世祖迁此立村,即利用原有技术从事印染业以谋生计。
由于印染业的迅速发展,原来染布使用扎号的记号方法,不但工效低,而且错误屡出,已不适用。王氏先祖发明了较科学的记号方法,即至今沿用的牌子记号法。此法使用方便,记号准确,安全可靠,深受欢迎。远近人称王氏九世祖“王牌子”,村名也因“王牌子”的大名,被人们叫作“牌子王”。牌子的繁复绮丽、精工细作里,修炼而成的牌子王称号名副其实了。
王家牌子开始用木头制作,后改为毛竹,较木制更高一筹。用竹子在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晾干削成竹片,再打成宽3厘米、长有6厘米的方块。用刀在上面雕刻成花纹字号,这个号码成百上千也毫不重样,然后从中间劈开,钻个小孔,就做成了一个寄存的牌子了。从此,印染业的记号方法开辟了新纪元。
时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牌子的用途更为广泛,不仅印染业使用它,其它行业也用它记号。牌子畅销苏、鲁、豫、皖、冀五省,沿袭数百年而不衰。它已成为本村王氏的世袭手工业,成为本村副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在那个寄存车子有生意的年代,“车牌子”一直很火。那时有句俗语“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兼职农民,比纯粹务农的家庭要富裕得多。
王炳坤老人今年74岁,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牌子,如今已有60个年头。他为我们演示了做牌子的工艺,他愿意做传承历史工艺的参与人和先行者。纯手工技法制作,承载着中国人对祖先的仰慕之情,以及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当今,做牌子之类的纯手工技法渐渐淡出视野,逐渐被高效率的流水线所代替,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也随之付诸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手艺与文化正走得无声无息,“手艺人”这一称呼也离我们愈来愈远。
牌子失去它的舞台,牌子王村民也转向磨制豆腐、豆皮等家庭手工业的劳作。现在,全村仅有两户人家还厮守着制作牌子的手工艺,在不久的将来甚至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为“牌子王”的流失而担忧了。 (济宁日报·文化周末 作者 刘新铃)
地方文化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