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力两代人的“光明之路”
1949年以前,四川的输、配、变电设备数量少,电压等级复杂,全省没有统一的电网。成都、重庆、宜宾、自贡、乐山、泸州等地较大的电厂都是孤立供电,互不联通,全省最高电压等级35千伏的输电线路只有202千米。
±500千伏巴塘站
而如今,四川电网规模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500千伏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位居国网系统第一和第二,跨省电力输送能力居全国第一。
70年来,“电”可以称得上四川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这片热土上完成了“最后一个无电村”建设,点亮了无数“光明”。如今,四川特高压建设更是向全世界展示着低碳、经济、环保的亮丽中国“名片”。
这背后,是无数电力职工一代又一代坚守一线,接续付出。李小平和儿子李鹏就是这样一对奋斗在一线的电力员工父子。受父辈影响,父子俩延续着对“光明之路”的追逐,在四川电力发展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天,记者邀您一起聆听电力人坚守与传承的奋斗故事。
李小平
父:
变电检修的“万能”队长
他一听声音便知道哪里出了故障
今年67岁的李小平,退休之前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修试所工作了30多年。这三十多年间,李小平可以称得上修试所最厉害的师傅,被同事们称为变电检修的“万能”队长。
他到底厉害到什么地步呢?李小平笑着告诉记者,“我基本上可以听下声音,就能判断出这个变压器到底哪出了问题……”
在过去那个变电检修师傅稀缺的年代,几乎所有的变压器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面对日文、德文、俄文、英文等等不同语言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李小平是如何练就了“一身本领”,并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李小平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电力工程师。“我父亲的一生都在为电力事业而奋斗,他一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双手让更多的地方看见光明和希望。”李小平感慨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一颗“初心”,深深地影响着他,工作以后,李小平也一心投入了电力事业。
“可能是因为天赋吧,他们老是说我好厉害,什么都懂。”李小平笑着说,在工作后,自己不仅敢于尝试、敢于创新,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压器,总是能很快找出问题。
“在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成都各个变电站的变压器基本都是进口的,面对各种外文的说明书,很多工友都说看不懂,出了问题之后更是不晓得问题在哪儿。”
勤能补拙。李小平告诉记者,其实哪有什么“天赋”,更多的是专研,是努力。
“其实一开始我也看不懂俄文、德文这些说明书。怎么办呢?必须去研究啊,必须去尝试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啊。我也有很多个通宵熬夜看图纸的时候。”
如今,李小平已经退休了。在退休的日子里,李小平还是常常接到公司的电话,接到同事的“求救”短信,“李师傅,这个你来看下嘛,到底是啥子原因……”
李小平自豪地告诉记者,父亲对自己的一生影响至深。“虽然没有父亲对四川电力那般伟大的付出,但我自己也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过,随着电网的迅猛发展,李师傅的手机响起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今年夏天,“秋老虎”发威,高温天气让成都电网用电负荷突破历史新高,并持续高位运行。成都电网22台主变站满载运行,不过,设备安全稳定供电,经受住了考验。李小平尤为感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仅有1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57公里,仅有1座变电站。到2018年,成都已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626公里,340座变电站,地下电缆6992公里,110千伏及以上电缆隧道284公里,电缆隧道长度排名全国第二。到2018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售电量已增长到496.16亿千瓦时。
“我每天都还是在关注着我们电网发展,现在虽然找我帮忙的已经越来越少,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更能证明咱们的电网越来越强,越来越好!”
李小平与儿子李鹏
子:
深耕一线
他为川藏联网、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力量
1981年出生的李鹏,更是长期奋斗在电力检修一线,比父亲李小平显得更接地气。李鹏现任职于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变检中心,也是一名检修老将了。从业16年时间,他眼看着四川境内一座座特高压变电站、换流站拔地而起。
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李鹏从部队退伍后便加入了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变检中心。“我记得爷爷曾经有个愿望,是想点亮中国的每一片土地。所以,我也想帮助他完成他的遗愿。”
2013年芦山地震,李鹏自告奋勇参加了500千伏雅安站的应急抢险,“其实当时我们的任务很艰巨,因为很多地方的电力设施都被损坏了,如果按照平时来看,抢修这些电力设施设备可能需要整整一个多月,但是当时需要我们5天内就抢修完成。”
为了“点亮”灾区,让灾区老百姓早日恢复生产、生活,李鹏和同事们连夜奋战,在站上打着地铺睡了20多天。“累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李鹏告诉记者,每当辛苦和觉得想要放弃的时候,自己就会想起爷爷和父亲。“其实,他们那个时候面对的环境和条件比我们更艰苦,我们现在都算好的了。”
2014年,李鹏又投入了川藏联网工程巴塘站的验收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翻过4800米海拔的折多山。当时,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四川甘孜州南部和西藏昌都地区,有70万农牧民用电得不到保障。这项工程就是为了将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接通,结束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问题。川藏联网工程也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
一个月的验收,李鹏没尝过蔬菜水果,高反和暴晒倒是尝了个够,嘴唇一直乌紫干涸。不过,一想到川藏联网的重大意义,李鹏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2014年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仪式举行,“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后,有力支撑了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结束了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昌都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然而李鹏却觉得,“我是在一线工作,只是出了一点力。但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让大家看到,如今的四川电力早已今非昔比。”
在李鹏身上,有无数电力人追寻光明的勇气和努力的影子。他们一代又一代的默默付出,深耕一线,用自己的双手“点亮”了无数光明。李鹏告诉记者,自己只是众多电力人中渺小的一个,“这份工作虽然是累的,但是也是值得的!”
运行中的±800千伏锦苏线
70年间,一张“网”,以四川为起点,广接全国。
截止到2019年,由李鹏所在的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运维的三大特高压直流(四川段)远距离向上海、江苏、浙江送出四川水电就达到6095亿度,其中±800千伏复奉线为上海送去了四川清洁水电2200.2亿度,相当于为上海节约燃煤消耗270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23万吨;±800千伏锦苏线为江苏输送清洁水电2190.3亿度,相当于为江苏节约燃煤消耗26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79万吨;±800千伏宾金线累积为浙江输送清洁水电1704.5亿度,相当于为浙江节约燃煤消耗20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89万吨,用煤发电的时代已逐渐被清洁能源替代,特高压已然向全世界展示低碳、经济、环保的一张亮丽中国“名片”。
记者了解到,为将四川打造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国网四川电力将加速搭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的网架和市场平台。到2021年,四川电网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跨省送电能力达到6660万千瓦,年均全口径外送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送端电网,电力体制改革将全面落地,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突破1100亿千瓦时,占售电量比重超过40%,弃水问题将基本解决。到“十三五”末,四川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37.8%。(记者 戴璐岭 李慧颖 陈淋 图片及视频素材由国网四川电力检修公司提供)
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