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人”盼些啥(三)-巴中文化馆

乡村振兴“农人”盼些啥(三)

来源: 巴中日报  时间: 2019-04-18 11:00:09
村民栽植青花椒苗
 
  恩阳区新河社区新型职业农民马宗平——
 
  喜去年纯收入20万元今年预计收入50万元
 
  盼加快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起马宗平,恩阳区群乐镇无人不知,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是全省脱贫攻坚榜样。
 
  对马宗平来说,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身份的转变:之前是一个靠地维持生活的农民,现在则是靠地发财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月草木芳菲。走进马宗平600余亩的种养殖场,一片片果树生机盎然,一个个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波光粼粼的鱼塘里一群群鱼儿游得正欢,马宗平正在自家开的农家乐里招呼客人。
 
  因家庭贫困,年少辍学的马宗平回家务农,他觉得土地里刨不出金,便远走他乡干苦力:在西安挖过煤、到新疆挖过石头、去西藏当过瓦工。
 
  2011年,马宗平决定回乡发展养殖业,但创业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那时还没有土地流转政策,村民不愿意将土地租出来。他说破嘴皮,才租来10亩多土地。由于缺乏技术,养的鸡和鱼不但没见成效,还亏了10多万元,后来又因为防疫不到位,3000多只鸡鸭一夜之间死了2000多只。马宗平的所有积蓄化为乌有,两个孩子读书没有钱,住的房子一到下雨天,通常外面下大雨,屋里落小雨。他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贫困户。
 
  为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新河社区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一家一家走访,了解致贫原因,制定相应帮扶措施。他们了解到,经历过创业失败的马宗平最缺乏的就是发展信心。
 
  “那段时间第一书记和干部们几乎每天都来给我做思想工作。”在群乐镇党委镇政府的组织下,马宗平和其他村民一起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这些经历让马宗平明白了必须要找准行业、学好技术、摸清市场,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
 
  重拾信心的马宗平注册成立了宗平种养殖场,通过考察市场、走访学习、积极参加恩阳区举办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与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充分交流后,他决定租赁土地建大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大地蔬菜。
 
  资金从哪里来?通过产业周转金借贷、办理小额扶贫贷款等,马宗平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宗平种养殖场开始步入正轨。因为村上派驻了技术人员,之前担心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了。从开始单一的种蔬菜到种植柑橘,再到建鱼塘、开办农家乐,马宗平的产业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高,一年后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马宗平的种养殖场纯收入20余万元,他估算今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你看,这一片是沃柑。”指着远处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柑橘树,马宗平的脸上浮现出笑容:“去年初投产收获了5万斤左右,今年正式投产,至少能收获40万斤。”
 
  如今,已经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马宗平相信,土地里也能刨出金。面对630亩规模的种养殖场,他还有些不满足,今年初春,他又种下了100余亩的大雅柑橘。
 
  马宗平的产业覆盖两个村,解决了7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问题。但眼下也有他发愁的情况:这个春天,干旱特别严重,他不得不请村民到处安水管给果树浇水,同时园区道路也需要完善。
 
  马宗平说,农民创业不易,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种植养殖大户发展,但农民创业的“底气”有限,他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尤其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种植养殖大户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观察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正蹄疾步稳。对我市而言,从明确发展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广大乡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18年我市一产业增加值100.3亿元,同比增长3.8%。同时,2018年,我市新培育农民合作社380个、家庭农场408家,农场的经营面积达12.57万亩。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一些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像马宗平一样的种植养殖大户发展产业。也正因为有了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马宗平"们才能"起死回生",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和信心,在让当地农业产业逐渐兴旺起来的同时,带动了更多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政策好更要落实好。从马宗平的期盼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升,尤其是针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政策性支持还没有全部落到实处。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管有发展壮大的想法,但毕竟"势单力薄",要想他们稳步发展、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把制订的支持性政策实实在在落到实处,让不断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切实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南江县五郎庙村村支书何元江——
 
  喜村集体经济从0到17.94万元多点
 
  盼培训让致富有“技”可依
 
  最美人间四月天。南江县高桥乡五郎庙村里,开地整地、挖窝、栽苗、覆土……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将一棵棵青花椒苗栽下。
 
  “今年,我们村准备再扩栽青花椒100亩,去年栽植的已经开始挂果,即将上市。”村支部书记何元江介绍。
 
  五郎庙村地处偏远,过去村里无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前几年,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解决了村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是常年在家的村民收入一直不高,主要以传统经济为主,要想达到小康水平就必须发展农村长效产业和集体经济。
 
  经过多方考察,结合五郎庙村实际,最终决定发展兔业养殖和青花椒种植两大主导产业。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为了发展好产业,村里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管理,20多户贫困户入股公司,按照收益的百分之七进行分红。“去年,我们村养兔500只,发展青花椒300亩,还种植了核桃170亩,全年收益17.94万元。”何元江说,有了第一笔收益,今年,在村民大会上征求大家意见后,大家决定再扩大青花椒种植规模。
 
  “我们考察发现,青花椒投资小、见效快、产量大、效益高。”村主任罗茂昌介绍,青花椒适宜温暖湿润及土层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耐寒、耐旱、喜阳光,抗病能力强,好栽易活,适合山村大面积发展。花椒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食用,也可加工制作肥皂。“销路也找好了,邻村有个返乡创业的业主叫陈明,我们已经和他签订收购的意向合同。”
 
  “目前青花椒规模发展得不错,但最关键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何元江有些担忧。据他介绍,村里每年要开展几次针对青花椒的技术培训,但是缺少专业对口的专家。“我们刚开始种青花椒的时候,因为缺少技术吃了不少亏,死了苗,虽说损失不大,但心里特着急。”何元江说,今年栽植时,他们特意请陈明来村里培训了一回,效果挺不错。
 
  “以前我们一直不知道,青花椒栽苗时除了尿素肥,其他肥料都不能用。”在青花椒产业园务工的贫困户何祥云说,青花椒苗成活后,还要在特定时间追肥、修枝,这样青花椒产量才高。
 
  “我们村有农技员,但他对青花椒的了解比较少,要想村里青花椒产量高、品质好,还急需更专业的专家技术指导。”何元江说,其实村里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购置远程教育和农民夜校设备,通过网上学习大家懂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差距。“希望专家培训多一点,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更好,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多,让入股贫困户收入更高。”
 
  记者观察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农村农业的兴旺。而农业兴旺,离不开实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过去几年,我市2335个村创新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各类培训11.2万场次、培训群众147.4万余人,也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但是,针对农村产业单项技术的培训仍存在短板。例如五郎庙村,农业技术培训并不缺乏,村里也配备了专业的农技员,但就村里的两大主导产业,养兔和青花椒来说,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一年不超过五次。
 
  要富“口袋”,先要富“脑袋”。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结合村情实际,抓住每一个村的产业特点,征求老百姓的农技需求,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以茶叶、核桃、道地药材和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李俊如)
 
 

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