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秋美食民俗大盘点_中秋节_泉州文化馆
微博 | 博客 | 论坛 | 邮箱 | 关于我们 中国文化馆主站 | 联盟网站 | 志愿服务系统
泉州:中秋美食民俗大盘点
来源:泉州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5-09-25 责任编辑:黎灵寿 程兴华

  一、赏月讲古

  中秋节源于月神崇拜

  “中秋”最初是与气候有关,由于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而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季中期,至此才有了“仲秋”之称,这也被认为是“中秋”一词的谐音由来。

   汉服拜月仪式让许多现代人感受到了中秋节的传统乐趣

  从古至今,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不少,如今民间仍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与中秋相关的神话故事。目前多认为中秋节源起于古代的月神崇拜之风。在《礼记》中就曾出现对于“秋暮夕月”的记载,也就是祭拜月神的仪式。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百姓们就会在自家庭院里设下香案,燃起红烛,摆上贡品,由家中长辈带领晚辈们一起进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在仪式所用的贡品中,除必须要有的月饼之外,还少不了各式时令水果,而对于水果的切法也颇有讲究,如西瓜就必须切成莲花状,以此象征“圆满美好”。

  点灯祈福也是闽南中秋的传统活动

  之后到了汉魏时期,除了祭月活动之外,赏月、玩月之风在民间也逐渐兴起,风俗传至唐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一时,当时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人们举家出游,大街小巷皆热闹非凡。不过,真正将农历八月十五定名为“中秋节”的,还是在宋太宗年间。

  因为中秋节这一天的活动除了吃饼赏月之外,还有着“合家团圆”的深远含义,因此,中秋节还常被称为“团圆节”。

  二、美食

  那些被坚守与创新的“食文化”

  按照自古传承而来的风俗习惯,中秋节,闽南各家各户不仅会置办月饼、芋薯作为拜月祭祖的贡品,桂花酒、槟榔烧鸭、清蒸海蟹等美味佳肴也会出现在中秋餐桌之上。

  “泉州味道——团圆饼”,外观古朴,味道传统。

  “团圆饼”让你找回曾经的记忆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在泉州,人们常常会用闽南话叫月饼为“中秋饼”,这款在中秋节到来时,总会出现在街头巷尾糕点店里的点心,历经岁月的打磨,如今已有了“千张面孔”,或大或小,或甜或咸。但在许多泉州人的记忆里,“中秋饼”则有着一个固定的模样和味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秋饼’只有豆沙馅和‘水晶馅’两种。”中国名厨委资深委员、闽菜大师程振芳介绍说,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月饼的内馅是稍显单调的,除了用绿豆磨泥制成的豆沙月饼,就只有将冬瓜糖、猪肉、花生等食材拌炒磨碎制成的“水晶月饼”,这种月饼的内馅吃起来并不绵密,反而带有颗粒感。由于缺少冷藏设备,制饼师傅们通常在制作这类“水晶月饼”时加重糖和油的比例,以此来延长它的保存期限。

  闽南“古早味”月饼以各种咸甜不一的配料制成内馅。

  时间一晃而过,过去重油重糖的“水晶月饼”开始被注重健康、口味的新派月饼所取代,但那抹让人挥之不去的“古早味”,却成为许多泉州人的记忆和念想。

  如何才能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同时,做到低油糖,健康好吃兼顾呢?泉州的制饼师傅们开始了“复古+创新”的研究。

  今年,为了让市民们仍可品尝到闽南传统味道的手工月饼,去年风靡全城、由泉州晚报社与伍氏联合推出的“泉州味道——团圆饼”再度限时限量登场,依旧保留着“新鲜出炉(当天烤制、次日售卖)、手工制作、低糖低油”特色。“泉州味道——团圆饼”有两种口味,一个500克的大圆饼,用牛皮纸仔细包装,无论是外观还是味道,都让许多泉州人在品尝后不禁感叹,由此寻回了儿时一家人团聚分享月饼的满满幸福感。

  “在保留传统中创新,是‘团圆饼’好吃的一大秘诀。”作为“团圆饼”的研发者之一、有着20年多年糕饼制作经验的泉州伍氏特香包总经理杨小强介绍说,为了找回属于泉州月饼的“古早味”,他曾特地带着团队前往泉州多地以及漳州、福州等地考察,通过走访当地历史悠久的老饼铺,与制饼师傅们切磋交流,并参阅了各种关于糕点制作的资料,最终才琢磨出这款手工泉州月饼的雏形。除了借鉴传统“水晶月饼”所用到的配料之外,杨小强还试着在“团圆饼”的内馅中加入一些蛋糕屑与红葱头,以此增加内馅的松软与香气,同时,兼顾到饮食的健康,还适度降低了油与糖的比例,这也让最终研发出的“团圆饼”更加清爽可口。

  施金财(右)与糕点师傅郑恩隆一起探讨新口味月饼

  泉州“海归”为月饼融入新味道

  在泉州抬头看到的这轮明月,在异国他乡也曾一样照拂游子的心。对曾留学英国的80后晋江人吴世极和施金财来说,中秋,在传统的泉州味之外,已悄然融入了不一样的味道。

  世界那么大,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故乡才是最想落脚的地方。去年,带着各自所学的东西,吴世极和施金财不约而同回到家乡。偶然认识、一拍即合的两人开始培训自酿红酒、自调咖啡和糕点烘焙。

  中秋临近,他们的产品销售井喷,让多年未在国内过中秋的他们,意外地重温到浓郁的中秋味道。他们的糕点师傅是来自台湾的郑恩隆,这位年过六旬的糕点名家,是台湾月饼大赛金奖大师、台湾姜饼屋大赛金奖大师。他喜欢做饼,一层层地揉饼皮、一个个纯手工制作,让这位糕点名家觉得更能传递他对岁月和节日的理解。

  两个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年轻人,加上一个手艺精湛的糕点大师,碰撞出了6个不同的口味。坚持少油、少糖,无添加剂的原则,因此,保质期仅一周左右。他们坚持每天做,没卖掉的就送给邻居或者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品尝。

  对他们来说,卖出很多饼带来的喜悦,不如教更多人学会做。尽管曾在国外求学、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出生于闽南传统家庭的吴世极和施金财,对传统节日有着天然的亲近。在他们看来,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是家人团聚、沟通的节日,即便在国外,中秋节在年轻人中间仍以氛围热烈的聚会方式度过,中秋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如果一家人可以围坐一起,共同动手做出美味的月饼,再一起品尝,一定是个不一样的中秋。”

  就像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聚会上,他们将以月饼配咖啡的形式庆祝中秋,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与延续,让泉州的中秋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红薯芋头被赋予美好寓意

  中秋,与春节、清明及端午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节日,而在这四个节日中,闽南人常做的传统食物也有些相似,例如用常见的芋头、红薯所制的小点心。

  在《泉州府志》就有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会长谢锡国介绍说,中秋时节,恰是红薯、芋头的收成时节,闽南地区的人们将芋头、红薯洗净后去皮,放入锅中隔水蒸煮,蒸熟后或是将它们直接切片丢进油锅中热炸,或是磨成糊状,包裹上面粉油炸,皆可当做一道中秋祭祖的贡品,并以此寓意“包金包银,鼎中出金银”。

  除此之外,谢锡国介绍说,红薯与芋头在祈福中有时还被赋予不同的意思,如带有金黄色泽的红薯会被拿来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产”。而带有吉利之意的芋头,则因在闽南话中发音与“路”相似,老一辈人会做一道“芋头炒米粉”让家中的晚辈吃,以此祝福家中年青一辈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同时,在中秋团圆之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尝芋头小点心,还象征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尝芋头烧鸭,畅饮桂花酒

  秋季到来,也是一些食材应季上市的时候,用它们来制作中秋佳肴合适不过了。这些佳肴历经代代传承,逐渐演变成了特别的过节食俗。

  秋季适合温补,食鸭正当时,正巧此时鸭子肥美,芋头盛产,闽南人便喜欢将这二者搭配烹制成一道下饭菜——芋头烧鸭。程振芳说,松软绵软的槟榔芋最适合与鸭肉一起烹煮,因为鸭肉的油脂分泌会起到软化槟榔芋的效果,使之变得更加温润软糯,烹调后与鸭肉搭配食用,口感更佳。另外,中秋团圆聚餐时,或热烹或冷拌的蟹,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时令菜品。

  佳肴需有佳酿相佐,除了可以消除蟹子寒气的姜酒,程振芳还介绍了一种用秋季盛开的金桂为原料酿制的蜜酒。取新鲜采摘的桂花,调入适当的糖水腌制后,再拌入枸杞、冰糖,兑入米酒,封存进入瓦缸中静待一段时间,便可酿成桂花酒。桂花酒色泽金黄,甜酸适口,古时,人们常将其用来祭祖拜月。以桂花酒款待亲朋,赏月时同饮,也有生活能够更“甜蜜幸福”之意。 

  三、民俗

  “笋江泛月”重现

  与食俗一起被传承至今的,还有一些有趣的中秋民俗,如博饼、放孔明灯等至今仍在盛行,“烧塔仔”、“笋江泛月”等民俗活动也在悄然回归。

  “儿时过中秋,最让人高兴的就是‘造塔仔’了。”谢锡国回忆说,以前,农历八月十四、十五这两天,乡村里的孩子总是忙着“造塔仔”,将捡来的碎瓦片一层一层叠起来,直至搭成一个锥形的空心尖塔,之后再往塔中塞入柴草,便开始“烧塔仔”。点燃塔中的柴草,随着火焰变大,塔中的火光透出瓦缝往外冒,孩子们手拉手绕着发光的塔一边欢呼一边跳舞,并往塔里丢几个红薯,待火熄灭后,大家一起围坐塔边吃烤红薯,快乐无比。

  谈及“烧塔仔”的风俗由来,谢锡国还说起了从长辈口中听来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元末,元兵欺压百姓,老百姓起义抗争,为了将各地的人们集结起来,就用“烧塔仔”来作为起义信号,“烧塔仔”逐渐成了一个民俗活动。近年来,这一民俗在晋江的一些地方逐渐恢复。

  在泉州的传统中秋民俗中,有不少充满着浪漫色彩。如旧时的“笋江泛月”,在年过七旬的程振芳看来,就是一种颇有情调的中秋游玩活动,在他的记忆中,这个活动通常在中秋之夜的三更时分举行。那时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会映出明月的倒影,配着沿岸戏班吟唱的悠悠南音,人们结伴泛舟江上,自金鸡桥沿江而下,经笋江桥至顺济桥,伴着月光与桥上两岸成群结伴出游的人群隔水相望,甚是有趣。近年来,“笋江泛月”活动正重新成为泉州人过中秋时体验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自2011年开始,鲤城区将“笋江泛月”融入传统拜月活动中,市民们可结伴到笋江边,或仿古拜月,或泛舟赏月。

  除此之外,泉州还有自古流传而来的中秋“听香”风俗。程振芳说,以前,城中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子会赶在中秋节夜间前往寺庙,将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持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话作为占卜的依据。随着时代更迭,这些传统民俗或是消失,或是仅在一些乡村还有保留。他一直希望,如同传统手工月饼慢慢重返人们的视野,那些带有本地独特风貌的民俗活动也能逐渐“复苏”,在今后的中秋节中,让年轻一代能以更多角度去感受泉州中秋节。(泉州晚报 陈士奇 黄宝阳/文 陈小阳 陈晓东 陈起拓/图)

  

  

 

泉州市委文明办 主办
东南网 技术支持
Copyright (C) 2011-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