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景李氏后裔的宗祠内,多悬挂朱熹题赠李邴的“清白贤相”匾额。
核心提示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句泉州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宋朝被称为“清白贤相”的李邴所作。
李邴为官忠贞正直、有勇有谋,当朝廷猝遇兵变,他不顾生死毅然协助平定叛乱;他治学严谨,文章华妙,诗词成就斐然;他倾力培育后辈,诲人不倦;治家严恕相济,赈恤宗族,朱熹题“清白贤相”赠誉之。
李邴后裔居官处世皆以“清白”自勉自律,历代涌现出了李维、李纶、李訦、李恺、李慎等多位政绩卓着、彪炳史册的名贤清官,得到了苏轼、朱熹、真德秀、赵思诚、李廷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士达官的欣赏与肯定,仙景李氏遂有“清白家”之誉。
政绩卓着 彪炳史册
李邴既非出生于泉州、也从未在泉州为官,却在宦海沉浮二十多年后,选择携家眷定居泉州,终老于此。虽然他在泉州并不广为人知,但其为官、治学及人品,均史册留芳,《宋史》《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等均有传,且历代诸多名士撰文称颂。
李邴(1085—1146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四库全书》收录有南宋左丞相周必大为李邴撰写的神道碑文,称其“幼警敏,喜读书,弱冠能文。”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举进士第,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却官路坎坷,初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宋钦宗即位后,李邴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在越州,他“为政清简,抑强扶弱”,颇有政声,不久即转承议郎。谁料,不久再度落职,被贬为提举西京嵩福宫。
李邴经文纬武,有勇有谋,当国家、朝廷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刚直忠贞。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苗刘兵变”,御林军军官苗傅、刘正彦趁刘光世和张浚等大帅领兵在外,杭州城内空虚之机,率乱军冲进皇宫,杀大臣、诛太监,逼高宗退位。高宗被逼无奈,只得委托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李邴写退位诏书。宫殿上,为了拖延时间,李邴不慌不忙,要求走程序,恭恭敬敬请高宗先写好御札才草诏。
叛军撤出皇宫后,李邴到军营找到苗傅,警告他不要做得太过分。然后又去找殿帅王元,要他出兵镇压叛乱,但王元胆怯不敢下手,李邴又到政事堂找宰相商量,正碰上叛军首领刘正彦及同党在堂,李邴当面大骂他们的犯上行为,大义凛然,全然不顾个人生死。李邴一面叱责傅、刘二人的忤逆之举,一面暗中劝宰相朱胜非“密引外援制贼”。后来,正是在朱胜非、李邴、郑瑴等人的协同谋划下,勤王军赶至临安,最终平息了内乱。
事后,高宗称赞李邴曰:“卿毅然正词,气折凶丑,万众动色,具臣腼颜。”是年6月,李邴被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又受命出任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由于同丞相吕颐浩意见不合,李邴请求去官,以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满一个月,起知平江府。恰逢其兄李邺失守越州,受牵连落职。
次年,即复职,又升为资政殿学士,但李邴却“避时相不复出”,看透官场沉浮的他执意致仕归隐。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邴举家自杭州迁居泉州,建宅于县学前蔡巷。
虽然不在朝堂,但他仍时刻关心国事,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征询治国方略,李邴进呈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件事项,彰显其忠君爱国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