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双肩包实践小队脱贫攻坚不忘初心精准扶贫并肩同行_中国文化馆·庆阳

中国文化馆总站 联盟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登录 注册加入庆阳文明志愿者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首页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章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双肩包实践小队脱贫攻坚不忘初心精准扶贫并肩同行

时间:2019-08-28 10:47:00 字体设置:

   

   

  甘肃宁县,这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这也是一片在“331+”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下不懈努力的土地。 

  2019年8月22日,在开展“助力精准扶贫,彰显青年力量”乡村振兴调研行动的第二天,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双肩包”暑期三下乡实践小队来到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村镇刘家村和邓家村——两个在“331+”产业扶贫模式下已于2018年底达到整体脱贫,迎来经济发展新春天的村落。

  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的是刘家村——一个虽然已整体脱贫,但仍可见未脱贫面貌的村落。经过阅读当地政府的相关工作报告以及与村委会第一书记王旭鹏书记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97户,合计1617人,贫困发生率为43.51%。但在党和政府、合作社、企业与群众紧密关联、共同努力下,该村形成并完善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施“2+3”帮扶政策:即每个干部帮扶两个未脱贫的和巩固、提升三个已脱贫的贫困户。在2014年、2015年、2018年分别大幅脱贫54户227人、311户1301人、26户84人,在2016年因病、因学及婚姻等问题小幅返贫18户62人。截至2019年7月,当地未脱贫户仅17户4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7%。

    随后,团队成员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一同入户走访,走进了两户已脱贫与未脱贫人家,了解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在与未脱贫户老人交流中,老人讲述了自己早年生活的艰辛:“在前几十年,没钱吃饭也得‘往前跑’”。说着说着用微笑迎接我们的老人,却因早年对艰苦生活的回忆而情绪失控,两眼泛泪花。用老人的话说:“总不能什么都不做,要政府养我们,我们得自己先‘跑起来’,政府再从后面‘大力推’”。

     

从脱贫户的温馨住所、主人脸上祥和的微笑以及他们感恩党和政府的话语,让团队成员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村民脱贫后的喜悦与脱贫前的生活艰辛,也感受到了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当地脱贫效果的显着,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如此巨大成果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幸福生活。

 

     

随后,实践小队来到了邓家村——一个几乎达到全面脱贫的村落。一进入这个村落,成员们就全方位感受到了“成功脱贫”的气息。干净的街道、道路旁的路灯、粉刷过的墙……在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国宏叔叔、工作组长、驻村队长杨维民叔叔、第一副书记队员豆晖叔叔的讲解下,实践小队成员们了解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 

 

邓家村共有村民535户,合计2290人,分为14个村民小组。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41户,合计925人,贫困发生率为45.6%。从2015年开始,邓家村在水、电、楼房、网络、教育、卫生事业方面都取得进步,在党建、产业、引领脱贫攻坚三个方面不断发展,形成“3+X”模式,明确村干部的职责、实事求是地为人民做事。截至目前,邓家村贫困户仅余17户,合计3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7%,预计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3%。 
接着,实践小队同样来到了邓家村两户人家,他们均已实现脱贫。在当地合作社的带领下,他们每年从合作社分红,这一笔收入构成了他们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也在当地企业兼职做一些差事贴补家用,为实现更好的经济条件不断奋斗。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对刘家村、邓家村的政策了解和入户考察都引发了实践小队成员们对于贫困、扶贫和脱贫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合作社的有机参与、村民的大力配合下,中村镇实现全面脱贫指日可待!

    

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领导干部工作的多么不容易。因此,在扶贫脱贫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向这些始终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致敬! (庆阳市排水公司)

编辑:完颜凤娇

志愿者服务 更多>>


主办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庆阳文化馆©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陇ICP备18003986 甘公网安备621002020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