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激发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走笔_中国文化馆·庆阳

中国文化馆总站 联盟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登录 注册加入庆阳文明志愿者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聚焦 > 文章正文

甘肃省庆阳市激发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走笔

时间:2019-10-28 11:07:00 字体设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甘肃庆阳,山川沟梁峁塬兼有,地形复杂,基础薄弱,脱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受政策福利和惠民举措的恩泽,庆阳革命老区广大贫困山村基础大变,条件大好,一改旧时模样。 

  看着基础面貌日新月异、扶贫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文安村贫困户张文财喂鸡。 

  心怀希望坚持奋斗 

  提起甘肃庆阳北部的环县,熟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广袤、干旱、贫穷这几个词联系起来,其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皆属庆阳之最。 

  贫穷的人们,一样有强烈的求富思进之心。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罗山川乡大树塬村的李相玉就和贫困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 

  9年前,李相玉还是大树塬村响当当的有钱人,他曾在陕北一煤矿揽上了运煤的活计,虽说辛苦,但也为他攒下了30多万元的积蓄。 

  2010年,返乡后,李相玉花20万元盖起了8间新房,用十多万元给儿子娶了媳妇。随后,他又开始在环县内外打零工。 

  2013年,借助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李相玉搞起了养殖,一次引进了85只小尾寒羊,成为全村的养羊大户。

 

  然而,这次养殖却成了李相玉家由盛而衰的“滑铁卢”。 

  由于养殖经验和知识欠缺,李相玉家的羊相继患上了肺病、胃病,不到半年时间,整圈羊几乎全部死亡。李相玉前前后后赔了14万元。 

  祸不单行。在此前后,李相玉的媳妇因病做了两次大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儿媳离了婚,他又给儿子张罗了一门婚事。 

  李相玉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了双重打击。“日子突然从人前过到了人后,我觉得非常丢人,那几年不见人、不上街、不走亲戚。”李相玉回忆,他觉得自己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2014年1月5日,对李相玉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孙子李永琦出生了。看着胖乎乎的小子,李相玉的心阵阵悸动。 

  “为了孩子,我也得甩开了干。”“如果我这样消沉下去,家散了怎么办?”“以前能把日子过好,现在有啥不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相玉决定重新站起来。 

  李相玉遂决定种植金丝穗,准备学习做笤帚。“我在内蒙古务工时,曾见当地人做笤帚,每家收入至少四五万元。”李相玉说。 

  2014年至2017年,李相玉将金丝穗从1亩种到了10亩,笤帚的效益也跟着翻了番,但收益并不可观。 

  倔强的李相玉不服输,他先后多次到内蒙古取经,将别人的产品带回来细细研究,并在金丝穗种植管理、产品升级更新上做了创新。 

  “别人能行,我咋就不行?”李相玉说,“金丝穗是个宝,籽可以做饲料、杆可以做饲草、穗可以做笤帚,这个产业一定行。” 

  令李相玉喜出望外的是,2017年底,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电商办对口帮扶上了大树塬村,李相玉的笤帚从线下走到线上,销售渠道变得更为广阔。 

  2018年,李相玉的手意外受伤,只做了2000多把笤帚,就创收1万多元。“今年我种了12亩金丝穗,手现在也好了,保守估计,纯收入可达5万元。”李相玉给记者算了笔收入账。 

  不仅自己做,李相玉还带动周边4户群众每家种植金丝穗10亩以上,免费传授他们做笤帚的手艺。“我负责统一收购,然后交给电商办。”李相玉说,得抱团把规模和影响做上去,才能真正捞到金。 

  2017年,李相玉家被确定为贫困户,随后低保、免费棚圈及揉丝机、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相继落地,他再次搞起了养殖。 

  如今,羊、猪、驴、鸡、鸭、狗、兔子、鸽子,李相玉每天悉心经营着这个“动物园”,而且种着100多亩耕地。除了这些,他坚持每天将耄耋之年的父母背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给他们喂饭、侍候。 

  这些年,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沧桑,却也沉淀了自信和坚毅。虽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李相玉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2018年,李相玉还清了所有欠款,并已顺利脱贫。 

  只要心怀希望、坚持奋斗,生活总会露出笑脸。 

  志气愈坚步履愈稳 

  去年以来,甘肃省庆阳市有两位残疾人受到当地媒体“热捧”,一位是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罗望民,一位是正宁县三嘉乡关川村关长俊。他们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素未谋面,却有着共同的默契——不向命运低头。 

  17岁时,因为一场意外,罗望民右腿高位截肢。身体的痛苦和心里的痛楚深深煎熬着这位青年,他曾尝试用绝食、跳楼等方式结束生命。 

  出院回家后,看着忙前忙后和日渐憔悴的父母,罗望民一次次地问自己:“难道真的要让父母这样伺候一辈子?”“残疾人就什么都不能做,人生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2003年春节刚过,在父亲的帮助下,18岁的罗望民独自一人在距家20里外的乡镇街道办起了门市部。在这里,罗望民不仅重燃了生活的斗志,而且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成了家,有了孩子。为解决一条腿“慢”的问题,他还学会了骑摩托车,考取了小汽车驾驶证。 

  2008年,罗望民来到庆阳市区务工。他与妻子陶林林给楼房外做保温、粉刷工作,每次上楼时,自己爬一会,妻子背一会,虽然很辛苦,两人却配合默契,夫妻俩赚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 

  间歇性的务工,来回折腾较大,收入还不稳定,罗望民和妻子商量,决定回家搞养殖。 

  2018年,罗望民在自家原有5头牛、10只羊的基础上,用务工积蓄进行贩卖、育肥,滚动扩大规模。一年时间,他家的牛存栏迅速扩展到14头,羊存栏也扩大到35只。 

  坚韧、勤快、有干劲的罗望民被曹李川村“两委”相中。随后,他担任起了所在村民小组——峁旦组的组长。 

  在他带领下,峁旦组44户群众,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10户,羊存栏20只以上的农户11户,该组牛存栏100多头、羊存栏400多只。 

  在庆阳市最南端的正宁县三嘉乡,残疾人关长俊也有着另一番奋斗人生。 

  55岁的关长俊是庆阳市三嘉乡关川村人,两岁多时因患小儿麻痹致残,双腿萎缩,不能直立行走,姐姐背着他读完了小学。 

  “虽然我的双腿残疾不能走路,但我的双手不想闲着。”关长俊说,他种过西瓜、经营过果园,还经常指导村里的果农修剪果树。 

  2013年,关长俊注册成立了常生养殖场,养了40只小尾寒羊,但因养殖不规范,羊的死亡率很高。关长俊深刻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他托弟弟花了600多元从外地购回了一套《羊的饲养与管理》丛书,并通过电视、手机进行辅助学习。

   

  庆阳市正宁县三嘉乡关川村残疾人关长俊给羊喂草。 

  “现在只要羊叫,我就能听出来它得了什么病。”关长俊自豪地说,他还专门为羊建立了药房,储藏着各种备用药物。 

  2017年7月,暴雨突袭,常生养殖场地基下陷,背墙倒塌。当时已是晚上9时多,关长俊大声呼喊,村里的人没有听见;场里饲养员老头因为耳聋,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有办法,关长俊爬进羊圈,跪在地上来回打转,直至把羊赶到安全地带,此时天已快亮,他的身上沾满了羊粪和泥水。 

  “我也曾想过放弃,我一个残疾人、五保户,睡着等吃政府也会管。但我不愿意,人没有事业活着有什么意思,自己能过好何必去求人?”关长俊说。 

  短短几年间,关长俊利用各级残联和畜牧部门的扶持,建了28间羊舍,将羊从40只稳定在了230只左右,年收入6万余元。 

  与此同时,他还带动村里10户残疾人一同养羊,免费教授他们养殖及防疫技术,帮助他们售羊,一起增收致富,实现自身价值。 

  脱贫路上,志气愈坚,步履愈铿。 

  业若稳固增收有望 

  谁也没想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会像今天这样“发达”。 

  6年前,解放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没有任何主导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3700多元。 

  2013年,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朱泽明上任后,他组织群众到陕西阎良学习小拱棚种植甜瓜技术。随后,全村建了250多个小拱棚。 

  因为离县城近和交通优势,甜瓜一上市,来此买瓜的人络绎不绝。“五一前后,每斤甜瓜卖到6至8元,每家每天收入1000元左右。”朱泽明介绍,甜瓜使得群众收入小有提升。 

  但真正改变解放村的并非甜瓜。 

  2017年,镇原籍浙江商人孟娟娟来解放村考察,提出只要能流转出1000亩整体连片的川台地,她就在庆阳市解放村投资。 

  为留住客商,朱泽明当即承诺,10天之内将土地流转到位。“农民都有土地情结,很多人不愿流转。”朱泽明说,他反复做群众工作,言明利害,最终流转成功

 

  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群众封装礼品西瓜。 

  随后,孟娟娟在庆阳市镇原县注册成立了庆阳农兴盛农业发展公司,开始在解放村大规模发展设施礼品西瓜。解放村“两委”与农兴盛公司达成共识,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500元,公司每年再向每亩土地保底分红200元。 

  2018年,农兴盛公司在解放村培育了2500座大棚的礼品西瓜。由于光照足、温差大、土壤好,生产出的无籽西瓜皮薄、糖度高、硬度好,不仅口感较好,而且便于运输储存,去年每个大棚创收近万元。 

  “礼品西瓜个头不大,生产周期长,产量高,去年公司纯收入500多万元,日均用工三四百人。”孟娟娟介绍,今年公司又在解放村流转土地1000亩,大棚发展到了5000座,每天用工约600人。 

  看着农兴盛基地超大的用工量,镇原县解放村注册成立了宜农劳务公司,对全村及周边村子的劳动力进行了注册登记,按照农兴盛公司所需,定向派遣劳务。“这既解决了群众的务工难题,也解决了公司用工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给村集体创了收。”朱泽明说。 

  按照双方的约定,农兴盛公司以每人每月1元钱的标准向宜农劳务公司支付劳务派遣费。去年农兴盛公司向群众支付劳务费280万元,向宜农劳务公司支付劳务派遣费1万多元。 

  2018年9月,庆阳市解放村按照“村社合一”和“331+”产业扶贫模式,成立了众合兴种植养殖合作社。群众也通过在农兴盛公司务工学习,更加坚定了依靠大棚致富的想法,27户贫困户将政府奖补的29万元入股到众合兴合作社,决定跟着农兴盛公司发展礼品西瓜。 

  今年,众合兴合作社流转土地20亩,建起大棚32座,并承诺以13%的比例给贫困群众进行分红,这高出了镇原县整体分红比例3个百分点。同时,合作社规定,每个入股贫困户每年至少在合作社务工12天以上,否则扣除分红。 

  “让群众有事可干、有业可靠、有钱可赚,他们就会信任你、拥护你。”朱泽明说,以前召开群众大会,半天来不了几个人,现在召集群众大会,群众都会第一时间赶来,都想知道下一步村里要干什么。 

  贫困户朱九奎对此非常认同。“以前我只管种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村上弄啥与我何干?”朱九奎说,“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积极性一个比一个高,有事没事都会到西瓜基地看看,都开始关注和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没人愿意等靠要。” 

  朱九奎是村里合作社的固定务工人员,他把自家的2亩土地流转了出去,住在村里合作社的西瓜基地,看管大棚,每天收入100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贫困面下降到4%左右,昔日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有了稳定的增收产业,就有向前奔的方向和动力,发展有了新干劲,等靠要只能靠边站。 

  技若在手致富有方 

  脱贫致富,需要“良种”,更需“良法”。 

  婆婆患有冠心病、肺心病,公公脑溢血手术后变得痴呆,大哥先天性精神残疾,张艳存夫妇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和侄女,负担较重,家庭贫困。 

  36岁的张艳存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马岭镇官厅村人,因为家庭贫困,夫妇俩非常努力,给油田掏过厕所、打过零工、搞过养殖。 

  2001年,张艳存夫妇看着马岭镇这个老油区工人多,种植蔬菜大有前途,于是种了1亩多露天蔬菜,5月下旬上市后,拿到乡镇街道零卖,不成想非常抢手,每天收入10多元钱。 

  “这样最多只能卖到8月下旬,此后这几个月总不能闲着吧?”张艳存思忖着,和丈夫商量后,她决定学习别人搞设施蔬菜。 

  因为没钱,他们夫妇就找来亲戚帮忙打土墙,自己折铁拱、制卷帘。“我们的卷帘还是自己发明的,用玉米秸秆串成的。”张艳存笑着说,就这样,他们建起了两座简易的小拱棚。 

  当年10月,张艳存夫妇上了一批西红柿苗,却因苗木问题及大棚保温、光照等设计不够标准,生产的西红柿畸形严重,未能上市。 

  腊月,下雪天寒,张艳存想着给大棚加加温,就用黄花菜秸秆点起了火,浓烟提升了大棚的温度,却让蔬菜都“中了毒”,变成了烟灰色。 

  还有一次,张艳存用水和尿素给油菜喷洒,没有掌握好浓度,致使胺元素超标。她想着打开风口,吹吹风也许就会好,没想到刚打开大棚的风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胺元素迅速发生了化学反应,菜叶全没了,油菜变成秃杆杆。 

  几次吃亏让张艳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设施蔬菜并非只是“照葫芦画瓢”,不掌握“良法”,失败还将延续。 

  于是,张艳存买来瓜菜之类的书进行认真研读,还经常跑到书店查阅资料,只要有培训,她都会抽时间参加。张艳存说,什么温度用什么浓度的药和肥,可以生产出什么样的瓜菜,她记了一本账。如今,张艳存家生产的瓜菜品相俱佳,总是“价高一筹”。 

  2015年,张艳存利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将大棚扩至12座,并以丈夫的名义牵头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7年,他们夫妇争取到庆城县里的扶持项目,政府补助8000元,群众自筹2000元,建设铝镀锌钢架大棚。“总共45个指标,我们家申请了20个。”张艳存说,因为自己的配套资金有限,她只能动员村里其他群众接手剩下的25个。 

  可马岭镇是个老油区,群众更喜欢在油田务工增收,没人愿意经营大棚。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最终有12户贫困户决定跟着张艳存夫妇试一把。 

  张艳存夫妇自己育苗,把苗木供给其他群众后,进行跟踪服务,以确保瓜菜的成活率和品质。每到瓜菜病毒高发期,张艳存都会发微信朋友圈提醒大家、提供“良方”,而且经常通过微信开展技术指导。 

  2017年、2018年,官厅村瓜菜产业连获丰收,每年每个大棚纯收入7000元以上。12户贫困群众一下子尝到了甜头,其他群众也“眼馋”起来,今年有的群众开始自己建起大棚种植瓜菜。 

  如今,张艳存不仅摘掉了穷帽,还成了庆阳市庆城县的名人:双学双比带头人、脱贫致富带头人、致富标兵、致富能手、妇代会代表…… 

  从去年开始,她变得更加忙碌,除了经营自家的大棚,还屡屡被邀请到庆阳市庆城县各乡镇、各村组作宣讲,介绍致富经验和瓜菜管理技术。 

  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在脱贫奔小康的征程上,产业是最稳固的依靠,技术是最核心的力量。 

  【记者手记】 

  用奋斗书写别样人生 

  甘肃庆阳,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多少年来,这里的人民困羁于此,勃发于此,用奋斗之笔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自强不息、奋发脱贫的故事。 

  近日,记者深入这里的多个贫困乡村,蹲点跟踪采访,记录贫困村、贫困户和残疾人思想转变、精神焕发的精彩故事,彰显精神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增内力的有力举措。在采访中,无论是李相玉数次和贫困较量,罗望民、关长俊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还是张艳存夫妇发展设施蔬菜拔穷根、摘穷帽,朱泽明流转土地、留住客商助农脱贫,每一个故事都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并不可怕,自强的人只要稍有政策支持、外力扶持,就会走出贫困,书写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记录着他们,他们也感动着我们。希望他们的奋斗故事能带给更多人启迪,也希望更多的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征程上迸发出更加充盈的内力。(甘肃学习平台) 

编辑:完颜凤娇

志愿者服务 更多>>


主办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庆阳文化馆©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陇ICP备18003986 甘公网安备621002020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