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首 页 | 领导活动 | 文明创建 | 乡风文明 | 港城好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教育 | 文明巡礼 | 视频之窗 | 志愿者注册
主题活动 | 高层动态 | 文明长廊 | 文明播报 | 经典诵读 | 宣传信息 | 我们的节日 | 图说文明 | 原创评论 | 公示公告
主题活动 more...
qinhuadaohaojiafen (3)_看图王.png
1.jpg
5af8f059c4735.jpg
未标题-1.jpg
chuangchengbanner_03.jpg
tp1_看图王.jpg
爱奇艺20180301154501.jpg
中国文化馆首页 > 港城好人  
时间带不走这一手“痴心”
发表时间:2018-11-13   来源:秦皇岛文化馆

  40多年前,抚宁县(现海港区)驻操营镇南关村的木匠李华彬,给别人打了几套门窗,挣了好几百元钱。
  晚上,李华彬破例喝了点小酒,激动地脸儿通红,对两个儿子说,“跟爸学,一准儿让你们有出息,当上十里八乡最好的木匠。”
  时间像落在木料上的刨子,利落地推碾而过,40年后,这件事再被儿子提起,更像是句笑谈。
  靠着父亲的手艺,兄弟俩上完了大学,事业都不错。而如今,工厂里高速运转的机器和标准化流水线,也早已轻易地将属于传统木匠的辉煌取代。
  满地满屋的木花、木屑,纷飞在回忆里,成为父子间聊起往事、酒酣耳热时,挥之不去的场景。
  对于儿子们来说,这场景牵连着家的温暖;对于李华彬,那时光的远去多少令他落寞。
  近几年,在北戴河工作的大儿子把李华彬接到了身边。74岁的老李,却在这兜兜转转地重新捡起了工具——他做起了木质工艺品,拿到市场上很受关注,老人一下来了劲头。
  家中放着各种工具的小阳台上,开始飘满木屑,儿子看到了父亲动工时专注的眼神、痴心的模样,“那老手艺啊,还在我爸心里呢。”
  是生计,也是最贴近生活的手艺
  11月5日下午4点,小阳台光线暗下来,墙角总是扫不净的木屑也渐渐看不清了,李华彬摘下眼镜回屋,身后的木桌子上,摆着的各式工具:凿子、锯、锛、角尺……
  木工的技法古老又复杂,往往需要从小耳濡目染、辈辈相传。李华彬没有家传和师父,他的经历却刚好能印证木匠行业在一个时期的兴盛。
  上个世纪60年代,李华彬初小毕业后,因为家庭原因没能继续上学,只好靠务农养活全家,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想到了读书外的另一条出路——学木匠手艺。
  “那时候,住的屋子、用的家具、出门的车船、干活的农具都离不开木工。木匠在大伙儿眼里是有‘十八般武艺’的能人,凭本事挣钱。”下定了决心的李华彬,当年已经25岁。
  从给生产队做些简单农具开始,李华彬正式入行,“没师父,跟谁一起干活就跟谁学呗。”
  有次,村里小学喊来李华彬和另两名老木匠做椅子。结果,老木匠图快,做出椅子腿不一边齐,不是“稍息”的,就是“敬礼”的,李华彬却想到用先划线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好。
  这事给李华彬吃了个定心丸,“我能吃这碗。”有文化又勤快、爱琢磨的他,手艺日益精进。
  木匠活儿分粗细,粗活有打门窗、建房子,要把硕大的坨、柱子、梁、檩子、椽子紧密构架,让屋子足够结实;细活包括给家具雕图案,小小的木料上,得雕出寓意吉祥、形象分明的石榴、桃、蝙蝠……无论什么活计,都在老李的手掌里游刃有余。
  靠这手艺,李华彬的日子过得让人羡慕。那时,在生产队干一天才挣八分钱,他一个月包下的打门窗活儿,就能挣60多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华彬迎来了“巅峰”期,“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人富裕了,建房子、翻修房子、打家具成了流行。”
  因为手艺好,还会帮人核算、找最佳方案,李华彬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最忙的一年,他一共给30多户人家打了房架子。
  只要有人给活儿,李华彬从不停下,白天时间不够,就干一整夜,总觉得身上有的是力气。
  李华彬喜欢日复一日在木料堆里拉锯挥刨,看着两个儿子放学回来,已能坐在木头上帮他拽锯条,飞起来的锯末沾满爷仨的头发。
  这门手艺建造人们的生活,也维系全家的生计,是李华彬的荣耀。
  是艺术品,也是时代拆不散的老物件
  木匠做得蒸蒸日上时,李华彬那句要儿子接班的话不是戏言。两个儿子当时也认真地答应父亲,做个好木匠。
  转眼间,老李就已头发花白,在工作忙碌的儿子身边赋闲了起来。
  几年前,他在小区里遛弯,碰到了一个年轻木工,聊了起来。木工瞅了他一会儿,问:“不易啊,你手指头居然是全的!没被电锯、电刨子咬过的不多啊。”他笑笑,“我是50年前的木匠,那个时候,还不兴电动工具呢。”
  李华彬遇上了木匠行的几番转折,电动工具的出现便是一次。
  在李华彬眼里,木匠要掌握取材、锯切、斧劈、凿孔、刨光的基本功和划墨、制榫、制铆、拼构、斧正的技术活儿,但电动工具让一切都简但了起来。
  拿起电钻、气枪,配上些螺丝、钉子和胶水,既不需削刨,也不用凿眼、开榫,大型的家具一会儿就组装了起来。
  瞧上去这么方便的事,李华彬很少去碰,他坚持认为那些被舍弃的传统工序,才是做出漂亮木匠活儿的关键。
  “钉子打进木头,是硬碰软,时间一长指定磨坏了,老法子用木头榫卯相连,才越磨越结实,能用百年也不散架。”
  老李觉得自己多加把力气,做得再快一点,总能赶上电动工具的速度。可是,时代的变化总是猝不及防。
  很快,更加迅速而标准化的工厂生产线,几乎不再给传统木匠留下空间。“现在讲高效率,哪有人等你一点点打完套家具啊。”李华彬的好手艺,对这样的情况也于事无补,老人掰着手指头数,算不清上一次给别人打家具是啥时候了。
  不再做木匠,但李华彬脑子里还时常响起刨子划过木头的声音。这样的声响,让他在北戴河艺术品市场看到传统工艺品摊时,迸发了想象,“老木匠打的东西,算不算个艺术?”
  如今,李华彬能做出不用一颗钉的孔明凳,精致的小木壶、小钱袋等工艺品,都很有人气,“大伙儿不像以前那样求实用了,可还是喜欢这老手艺的。”他越做越带劲儿。
  有人说,把精力依旧放在木匠活儿上的老李,寻的只是个消遣,毕竟,这就是时代。
  然而,李华彬在意的是,每个在摊位前停留下、兴趣盎然拿起木器的身影,他们仿佛在回答着自己——终究有时代拆不散的东西。(秦皇岛晚报 记者 王鸽)

 
责任编辑:赵焱
文明秦皇岛在线版权所有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