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首 页 | 领导活动 | 文明创建 | 乡风文明 | 港城好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教育 | 文明巡礼 | 视频之窗 | 志愿者注册
主题活动 | 高层动态 | 文明长廊 | 文明播报 | 经典诵读 | 宣传信息 | 我们的节日 | 图说文明 | 原创评论 | 公示公告
主题活动 more...
qinhuadaohaojiafen (3)_看图王.png
1.jpg
5af8f059c4735.jpg
未标题-1.jpg
chuangchengbanner_03.jpg
tp1_看图王.jpg
爱奇艺20180301154501.jpg
中国文化馆首页 > 港城好人  
做布鞋,拿起便再也没放下
发表时间:2018-11-13   来源:秦皇岛文化馆

做布鞋,拿起便再也没放下

  开篇的话:
  油灯下,一针一线,一顶一拔,默默无语间,纳出的是最安心最舒适的感觉;
  炉火旁,前推后拉,起起落落,叮当刺耳中,锻造出的是劳动的坚韧和辛苦;
  街巷里,走走停停,热热闹闹,响亮的吆喝里,琢磨出的是生活味道和期待。
  ……
  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这些充满着烟火气息的手工技艺,或是每家每户主妇们都会的活计,让家人感受无微不至的温暖;或是匠人们养家糊口的营生,仆仆风尘,饱含着辛勤劳动,谦虚和善,以诚待人的处世道理。
  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却隐藏着内行的门道,长年累月练习而成,由枯燥到熟练,臻至信手拈来。在这些老手艺人心中,一来一往的把式都有窍门,十分讲究,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当那看似简单拙朴的作品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总能听到大家最朴实的“啧啧”声。
  一门老手艺,是一家人的生计,一辈子的操守。老手艺人守着的,是对家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对手艺的传承。
  可如今,在城市的高楼间,即使是在乡村的胡同里,也已经鲜于见到这样的场景,只渐渐成为时代的记忆。偶尔传来那曾经再熟悉不过的粗犷的吆喝声,定会引来大家的注目和追逐。
  即日起,本报推出“行走时光的老手艺”系列报道,讲述老手艺人坚守老手艺的故事。
  这是一个选择多样化的时代,年轻人可能三五个月就换一份工作,57岁的李庆明却数十年没放下手上的活计——做布鞋。
  经历了男女老少人人布鞋的繁荣,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落。凉爽的秋天里,在自家门洞下埋头做鞋的李庆明,偶尔抬起头歇歇眼睛。曾经,放学的孩子打闹着跑过,脚上都是舒适的布鞋。再晃眼瞅瞅,哪有一双布鞋,一水儿的运动鞋。人脚一双布鞋,那得往回数20多年。
  虽然如此,李庆明没想过不做。就像20多岁时,高中毕业的李庆明算文化人儿,有很多选择。他却一天天泡在家门口那家鞋厂里,迷上了做布鞋。
  9月10日,记者来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朱石岭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依山傍水,青龙河在村头受高山阻拦,由南北流向转为东西流向,形成一个近45度的臂弯,呵护着朱石岭村勤劳、质朴的村民。山清水秀的村庄养出了众多巧手的人,村民农闲时都会做几双鞋。在李庆明七八岁的时候,村里几乎人人会做鞋。农闲时候聚在一起,嘴里唠着嗑,手上可没耽误,纳鞋底、裁鞋面,一家老小的鞋都是这么做出来的。等到李庆明成家,做鞋的人就少了。年轻人都琢磨出门打工,各种运动、休闲鞋便宜又好看,谁还非得穿布鞋啊,但李庆明就是喜欢。
  上世纪90年代,村里成立了第一家主打手工布鞋的朱峰鞋厂。鞋厂就在家旁边,李庆明每天吃了饭就准时报到。制作一双传统布鞋需要剪样子、纳鞋底、包边、黏合等多个步骤,李庆明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刚结婚,很多个晚上妻子李品荣一觉醒来,总看到椅子上端坐的身影还在练手。
  这一练就是一两年,李庆明耐性好,一做几个小时不会厌烦。丰润柔软的条绒布握在手里,铺上打好的夹纸裁剪鞋面,这是做鞋的开始。鞋底是重要工序。棉鞋用纯羊毛底,一指厚的羊毛垫,大剪子咯吱咯吱剪下去,使老大劲儿才能剪出个鞋底。布鞋的千层底更费工夫,先熬白面浆糊,纯棉的布料一层层糊起来,糊上七八张后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好的叫做袼褙。四五层袼褙用针线纳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千层底。一个鞋底要纳一两千针,做好一双鞋底得两天时间。
  然后是糊面儿、挂里儿、砸鞋眼儿……等前面的工序全部完成,底子连在了鞋面上,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排鞋。软塌塌的鞋子用模具撑起来,固定一段时间后,美观有型的布鞋最终完成。
  每一双做完的鞋,李庆明都会拿在手里,一遍遍地看。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序,但每个人做出的都不一样,甚至每次做出的都有区别,功夫全在手上。
  手艺渐成,李庆明创办起小型鞋厂,雇十多个工人,每年产量几千双。鞋厂成立第二年,内蒙古一位客商一次订购6000双,是第一笔大订单。“正是新房起来那一年,那边雇工人盖房,我没黑没白在厂房忙活,一点没耽误,按时交货。”说起这一段李庆明嗓音都高了。“朱石岭手工布鞋”的名号越叫越响,内蒙、辽宁、吉林等地的客人都找上门来,一年产1万多双,到年底卖得光光的。
  这样的时光有十多年吧,慢慢地,手工布鞋不被待见了。孩子们脚上的运动鞋、皮鞋轮换着,不见了布鞋的影子,年轻人更不穿,太不时髦。只有念旧的老人恋着这鞋的好处,还是一年两双的买着。
  村里小的加工点陆续倒闭,年轻人聊起布鞋的口气像说古董,但李庆明还在坚守。总有人打听着找上门来买鞋,北戴河几个顾客,连着四五年打电话订货,通过班车捎过去,去年2000多双没够卖,这都是坚持的理由。
  特别累的时候,“不做了”的想法也会浮现,但很快李庆明就会摇摇头,自己把想法否定了。他曾问过儿子愿不愿意学,儿子一句“忙一年还没打工赚得多呢”,李庆明也就不问了。女儿是老师,对做鞋更没兴趣,“就是她想做我也不同意,现在工作多好,稳稳当当的。”
  这就是矛盾之处。李庆明特别希望有个人能把手艺传下去,但他也从心底认同儿女的选择。
  几场暴雨过后,村头的青龙河水暴涨,快漫到桥面了。李庆明记忆里,上次水漫桥面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时光似乎回转,但李庆明也知道,手工布鞋的辉煌不会再现。
  不过,几天前一位客人找上门,商量着以后专门生产千层底单鞋和孩子穿的猪头鞋时,李庆明好像又有了年轻时的精神头。他熬了几夜做出两双精致的猪头鞋,让家人把照片发了过去。
  等客人回话这几天,李庆明没停手,依然不紧不慢的忙活着。客人满不满意,以后能不能批量生产,这些心思在他脑海里不断盘算,但也不妨碍手里的活计,一道又一道工序,按部就班地做下去。(秦皇岛晚报 记者 杜楠)

 
责任编辑:赵焱
文明秦皇岛在线版权所有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