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在海南南繁制种行业,这句话广为流传。而为萍乡争得这一美誉的,当数现年75岁的湘东区排上镇共产党员张理高。
“有杂交水稻制种的地方,就有萍乡制种队”
1975年,农民张理高组建一支制种队伍,从排上出发,辗转七八天才到达海南制种基地。44年来,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他的坚守和努力,萍乡南繁制种队伍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6000多人,占全国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人数的90%以上。制种基地从一个发展到如今覆盖三亚、陵水、乐东等市县。制种面积从原先的100亩到如今已超过19万亩,占南繁制种面积的93%以上。杂交水稻制种亩产从70公斤上升到300公斤,年产杂交水稻种子从几百公斤增至3500万公斤。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制种质量也不断提高,杂交品种也在不断创新。杂交水稻品种由开始的一个系列几个品种,发展到现今有两大系列近400个组合,这其中既有适应早、中、晚三季栽培的新品种,又有适宜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栽种的新品种。
如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萍乡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排上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到目前为止,萍乡南繁人累计生产杂交水稻种子6.6亿公斤,增产稻谷400多亿公斤,社会产值在640亿元以上。其中,张理高本人直接繁种和制种累计148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60亿公斤,其社会产值接近100亿元。
“有杂交水稻制种的地方,就有萍乡制种队;哪里有杂交水稻,哪里就有排上人制出的种子。”海南南繁办原主任梁安琼感叹道。
“你是制种才子,像你这样的人要越多越好”
作为萍乡南繁制种事业的开拓者,张理高不仅凡事亲力亲为,坚持学习制种知识,刻苦钻研技术,还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育种技术人员。目前,在6000多人的制种队伍中,技术能手300多人,能娴熟地把握制种各个环节的要领。
为培育这批技术骨干,张理高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在育种基地现场手把手教学,还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讲稿,为他们讲课。在他出任萍乡市种子公司经理期间,每年还会举办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培育育种人才。他带着这批技术能手,不仅在海南南繁基地大放异彩,还积极探索内地繁衍杂交种子的技术。如今,内繁基地已遍及全国各地。44年来,萍乡制种队伍繁育的种子已占全国种子销量的15%左右,这些良种播撒全国甚至远销国外,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萍乡制种队伍每年在海南租地繁种,通过土地流转,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为扩大面积,做大产业,原有的耕地不够,萍乡制种队伍就改造那里的荒地、旱地、盐碱地,投入大量劳力、物力、财力,使原先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繁育良种的农田,每年为海南增加耕地两万余亩,提高了复种指数,给当地带来显着的生态效益。时任国家农业部部长林乎加曾对张理高说:“你是制种才子,像你这样的人要越多越好。”
“在南繁制种工作中,起步最早、吃苦最多、坚持最久、技术最精、成就最大”
44年来,张理高在海南这片土地上,怀着勇攀高峰的志向,精心耕耘,总结出一套特有的适应本地区种植的经验。在水稻生产中注重抓整理、抓防治、抓管理,确保水稻苗齐、苗壮,取得的粮食作物质优、穗长、粒多。在他的带领下,萍乡南繁制种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小行比改为大行比,秧田密播改为稀播,母本插单本改为双本,二期父本改为三期父本。产量由此不断攀升,质量也不断提高。
“在南繁制种工作中,张理高起步最早、吃苦最多、坚持最久、技术最精、成就最大。”国家南繁办主任王宏良曾这样评价张理高。
除了热爱制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张理高还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向中小学、教育系统捐赠300多万元,并投入600多万元帮助修建水利设施和公路。张理高也先后获得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等殊荣。(实习生袁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