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评选表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要求,经各地广泛推荐和自治区评选活动组委会评审,拟推荐李举峰等10名同志为我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现将候选人事迹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为2015年6月4日-10日。监督电话:0951-6669533。
自治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组委会
2015年6月4日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3人)
李举峰,男,汉族,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汽修配件厂退休职工。
35年来,李举峰尽管家境贫困,却始终如一地照看着一个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精神病工友,用真诚和爱心,给了工友温暖的呵护,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
1972年,李举峰与来自浙江知青严允干一同在青铜峡市汽车配件厂工作,并住同一宿舍。1980年,严允干因情感问题受到刺激,最终患上精神疾病,被确诊为一级智力残疾,病时发狂发怒、乱砸乱摔、屎尿不知。严允干在当地无亲无故,远在浙江的哥哥顾不上管他。李举峰时任厂工会主席,看着这个工友孤苦无依,便接下了照顾工友的责任。多年来,工友的生活起居都是由李举峰照看,除买米买面、照顾一日三餐,还为他换洗衣服、看病。
2002年,因青铜峡市汽车配件厂整合重组,李举峰和妻子双双下岗了。李举峰一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屋漏偏逢连阴雨。2009年,李举峰的妻子又被诊断患上输卵管癌,只能长年在家休息疗养。
这几年,李举峰要照顾妻子和有三级智力残疾的儿子,女儿还要上大学。迫于生计,李举峰找当地政府同意,将严允干送到镇敬老院。就在当天,工友又发病了,像孩子般坐在地上打滚哭嚎,敬老院说什么也不敢收下这位间歇性发病的精神病人了。李举峰看着昔日的工友,心头一阵酸痛,他便把工友拉回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想过送走严允干。
2013年,李举峰被一家私人企业聘用从事管理工作,当地政府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为李举峰和工友争取到廉租房。
现在,严允干的精神疾病已有7年没发作,自己可以动手刷牙、洗脸、叠被子。一有时间,李举峰就会带老严出去转转。严允干逢人就说:“要是没有老李,或许我早就死了。”
李举峰荣获青铜峡市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吴忠人”、第九届“感动宁夏人物”“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荣誉。
倪岩,男,汉族,1973年2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七营镇居民,海原惠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倪岩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倪岩自强不息,20年来,手摇三轮车或拄着双拐,奔波于海原、同心、原州三地扶贫帮困,帮助1000多名贫困农民、残疾人走出了困境。
2004年,倪岩为让山区父老乡亲学会科技种田,自己掏钱办书店,将信息服务引入七营镇。他聘请了4名大学生,用网络做土特产、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货运信息发布等工作,免费两年,为农民服务。两年后,网站每天点击超过400人,信息网络固定客户达70多家,打开了七营镇农产品销售渠道。
2007年,倪岩成立“惠农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吸收54名农技人员,开展农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业务,为周边群众提供服务。几年来,举办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85期,培训农民2.5万人次、残疾人1500人次;聘请农技人员到农户田间指导3000余次,组织输送务工人员3000多人次;与外地客商联系,推销当地农副产品价值1亿多元,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倪岩的热心服务,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创业发展,但村民资金周转也遇到困难。2008年,倪岩曾多次柱着双拐,主动到海源县农行联系,农行负责人看他诚心为大伙服务,同意给倪岩的农腾合作社会员贷款400万元。倪岩用这笔钱,给200户会员作为养殖和种植启动资金,当年还款率在农行占第一位。
倪岩说,“我是一个残疾人,深知残疾人生存的艰辛,我要尽力帮助他们。”
2010年2月,倪岩成立“海原县残疾人创业协会”,为85个残疾人担保贷款340万元,帮助他们自食其力;投资98万元成立“阳光残疾人艺术团”,走出一条寓教于乐的培训路子。2011年,倪岩创办残疾人打火机厂,通过培训,174名残疾人学会了打火机组装技术,54名残疾人就地在厂里就业,员工月收入1600余元。
倪岩荣获宁夏“青年五四奖章”、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第十届“感动宁夏人物”、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虎蕊,女,回族,1978年4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宁夏康源肛肠医院护理部主任。
1997年干护理工作以来,虎蕊时刻牢记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把病人当亲人,用她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2006年7月,虎蕊所在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的科室里收治了一位65岁没人陪同的汉族脑梗塞患者,病人住院后,也没有家属来探望。虎蕊得知老人姓赵,子女不在身边、且家境不好的现状后,就主动承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责任,陪着说话、负责一日三餐。这一照看,就是整整50多天。老人出院后,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洗衣做饭、拆换被褥,让老人有家的感觉。
2008年冬天,虎蕊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怕老人在大冷天被冻着,就做通丈夫和公婆的工作,把这名汉族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住。这样,原本只有50平方米的家,就显得更拥挤了。虎蕊安排女儿与自己一个房间,让老人住女儿房间,丈夫睡在客厅沙发上。
从此,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每到冬季,虎蕊都把老人接到家里住。时间一长,老人与虎蕊一家拉近了距离,还主动帮助虎蕊接送孩子上学。如今,已经73岁老人逢人便说,“没有这个闺女,我早就没了”。
2014年2月,虎蕊转到宁夏康源医院工作,并担任护士长。在院领导支持下,当年4月,她组织成立了“宁夏康源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志愿者走遍周边30个村庄和社区,开展免费义诊、健康讲座服务,受益群众达2600多人次。
虎蕊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十大人物”“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第七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2人)
马生忠,男,回族,1958年11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临河镇石坝村村民。
他19岁参军,退役后回乡种田。2003年起,在黄河边建了一间板房,与妻子吃住在这里,靠抽黄河水绿化灌溉谋生。从那一年起,他每次都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从河中救出24条鲜活的生命,成为黄河岸边生命的“守护神”。
2003年秋季的一天,马生忠正在黄河边抽水,看见一个老人神情恍惚地走向河边,没待他多想时,老人已跳进了水流。马生忠当时连鞋都没顾上脱,几步跑到河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将老人从水里拉了上来。上岸后,他得知老人由于身体患病,一时想不通,就选择了这种极端方式结束生命。也就是这一次,马生忠开始了在黄河边救人的壮举。
2006年10月的一个晚上,马生忠和老伴已经睡下,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狗吠声和呼救声。马生忠衣服也来不及穿就跑了出去,看到一个小姑娘正在河边挣扎,他跳下去将人拉上岸,找了一套老伴的衣服让小姑娘换上。原来,这位17岁的小姑娘是餐厅服务员,由于心情不好,在河边散步时皮包掉了,捡包时泥土塌陷不慎落水。老马拨通餐厅老板的电话,老板赶来得知情况后,拿出1000元钱给他作答谢,老马坚决不收,看到他们平安回去才安心入睡。
一个初冬的夜里,他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救命,便穿着保暖内衣跑出去看:只见河边上,有一男两女在呼救,河里还有一个男子在挣扎。马生忠立即跳进河里救人。“整个救人过程将近2个小时,我在河里时,腿抽筋了好几次。”这次救人后,老马感到身体出了问题,原本10分钟就能回去的路,这次却走了半个多小时。回去后,他大病一场,在医院睡了3天。
打开马生忠的小笔记本可以发现,被他救生的人中,有刚出生的婴儿、60多岁的老人、还有遇事想不开青壮年。有人说他傻,救了这么多人,图个啥?可老马说:“我的命也是别人救的,我这么做,就是回报社会。”
马生忠荣获灵武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银川市“道德模范”、第五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称号。
马义仁,男,回族,1971年9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村民。
中河乡黄沟村四组,被一条雨水冲刷过的河道分为了南北两段,马义仁的家就在离河道不远的地方。他尽管不会游泳、也不谙水性,却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生命之歌。
2014年8月17日,原州区境内持续降雨,黄沟村4组附近的河流水位开始上涨。下午2时许,山洪暴发。马义仁担心家中房屋受损,便和妻子一起来到河边查看洪水情况。恰在这时,他看见洪流中有个身影随着洪水上下起伏。说时迟、那时快,他来不及多想,就纵身跳入洪水中,急忙向孩子的位置赶去。河水的冲击力夹杂着淤泥,让他几次跌倒。马义仁拼命靠近急流中的孩子,终将孩子救起。
“快看,洪水中还有一个孩子!”当马义仁上岸还没来及喘口气时,妻子的喊声,让他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儿。顺着妻子指的方向看去,马义仁看到前方百米的洪流中,还有另一个孩子的身影,他将怀中的孩子交给妻子,再次跳入水中。
此时,河道水流湍急,加上体力不支,马义仁在水中前行的速度明显减慢。看着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他赶忙爬上岸,一路追赶。河岸边全部是苜蓿地,鞋子进水后跑起来打滑,马义仁索性脱掉鞋子,赤脚沿着河岸奔跑,脚被苜蓿茬割破了,他浑然不觉;衣服被枝杈划破了,也不知道。他就这样,沿着河岸猛追了1公里左右,来到河道转弯下水处,洪水卷着孩子到来时,马义仁顺势将孩子紧紧抓住,抱上了岸。
马义仁救的两个孩子是兄弟俩。事发时,几个孩子在河边玩耍。当洪水来临时,年龄稍大的孩子跑上岸躲开,年幼的弟弟来不及跑开被洪水卷走。哥哥见弟弟被水冲走,跳入水中想要拉住弟弟,不想兄弟俩一起被洪水冲走。
马义仁荣获原州区第四届十大道德模范、固原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1人)
杨林,男,汉族,1978年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村民。
从28岁起,杨林一诺千金,连续9年,替父亲还清了身后留下的19.7万元借款。
2006年5月12日下午,杨林父亲杨志明在路过当地加工厂附近的唐徕渠时,为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父亲除留下一份见义勇为的光荣证书外,还留下了因砖厂倒闭所欠下的19.7万元债务。
父亲走后不久,陆续有人拿着欠款的条子来家里商讨还钱的事,共有32张欠条。杨林是家里长子,从部队退役后,一直在企业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当下,就把债主们拿来的欠条改成自己名字;即使没有欠条而有借款事实的,他也记在本子上,承诺两个月后先把民工的工资、运输费等兑现。
从这一年起,杨林为了还债,平日里除了照看家中果园和农田外,还打了几份零工。一年虽然只有两万多元收入,但全部悉心攒下还债,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粮食和化肥都没钱买,只能先赊着。
2000年前后,杨林打听到做钢材搬运的工资高,而且能拿到现钱,他便去银川钢材市场做苦力。夏天气温很高,他舍不得买双手套,双手经常被钢材烫伤,同事好心送给他一双手套,没想到戴上后肉就粘在上面。晚上回到家,杨林还要到责任田里淌水、打理庄稼。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受苦,经常暗自垂泪。
杨林说:“自己苦一点、累一点无所谓,但做人不能让人信不过。” 2013年,杨林到35岁时终于成家。婚礼虽然办得简单,但爱人的娘家亲戚也能理解。杨林的妻子说:“我就觉得这个人为人实诚,可以托付终身。暂时虽然苦点,等还完了债,生活就好了。”
2015年1月23日,杨林兴冲冲地拿着偿还的最后一笔3.5万元欠款,送到了父亲的老友周生勇的家里。9年来周生勇从未催他还债。老周接过钱时,摸着杨林的后背感叹:“娃娃,你不容易啊!”
杨林荣获银川市“诚实守信模范”“最美银川人”、第十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2人)
蒙旺平,男 ,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峰台保护站护林员。
1995年,蒙旺平继承父业,来到条件艰苦的峰台保护站工作。他形象地说“护林员是大山的守护神”。20年,他制止盗伐盗猎,面对艰苦的环境,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把生命的价值写在了六盘山浩瀚的林海里。
2004年5月,正值林区的树木长势茂盛时。一天,一些不法分子手拿斧头、砍刀、油锯,开着拖拉机到林区偷伐木材,蒙旺平上前劝阻,不料,他们不仅不听劝,反而将他包围起来,用长棍、斧头相威胁。这次,蒙旺平被不法分子棍棒击中住院,在医院躺了16天。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往护林点跑。当时,家人都劝他换个岗位,而蒙旺平却说:“林区就是我的家,离开了林区,我不知道还能去哪里。”
有一次,蒙旺平的一个亲戚偷砍木材时被他发现了。他义正严辞地说:“砍伐木材是犯法的,我必须依法处理,你也不例外!”蒙旺平当即没收了木材,并处以50元罚款。也因为此事,这家亲戚再没跟他来往。这些年来,经蒙旺平处理的大大小小的盗林事件,共有80多件。
2010年,蒙旺平主动承担起林场最偏远、人口最分散、防火任务最艰巨的巡山防火任务。每年的防火期,是他最繁忙的日子。每天天不亮,他就沿着山路喊话宣传,等太阳出来,他已巡视了辖区的各主要入山路口。每遇林区办丧事,他都与村民协商好,在坟头边制作一个适宜焚烧纸钱和放鞭炮的简易设施,而他也一直守候在那里,直到丧事办完。20年来,在他负责的辖区及周边林区里,没有发生过一次火警。
蒙旺平每年回家的次数都很少,有时,甚至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他几个月都没回家了,好不容易回去一趟,年幼的女儿都不认识他。2006年3月,蒙旺平的妻子患上了胆结石,他给办好住院手续,给妹妹交代后,就含泪离开了病房。在这个汉子的心里,充满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只能用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回馈他的家人。
蒙旺平荣获第三届固原十大道德模范、第九届“感动宁夏人物”“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荣誉。
吴涛,男,回族,1985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生前系宁夏公安厅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民警。
他年仅29岁,在一次出警现场,所佩戴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了他在生命的最后7分钟里,14次严辞拒绝当事人行贿的全部过程,吴涛用生命扞卫了法律的尊严。
2014年8月14日晚,吴涛带队出警一起交通事故时,一辆轿车冲入事故警戒区,撞向他和正在接受事故处理的一名女当事人,吴涛本能的推开身边的女当事人,不幸的是两人同时被小轿车撞伤,女当事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吴涛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出警现场,让他的生命就此定格。
令人们敬佩的是,这天晚上,吴涛为查明上一起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到事发点寻找刹车痕迹。正当他复核现场时,跟在身后的二人为隐瞒其公职身份,掏出一沓现金,直往吴涛的警服口袋里塞。“不要塞钱,你把钱拿走!”面对行贿,吴涛义正言辞14次拒绝对方的好处费。“来,把钱拿起来!”当吴涛说完这最后一句话,一声刺耳的刹车声突然响起,执法记录仪剧烈翻转后,一片漆黑。吴涛被撞飞了20多米远,同事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划破天际。
高速交警支队三大队的记录表明,3年来,吴涛共值班备勤812天,出警412次,点岗执勤449次,执行各类巡逻任务745次。他宝贵的生命,定格在了第412次出警的路上。
几年来,吴涛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大队休息的时间从没超过7小时。每次到单位后,他都是第一个换好警服,第一个投入工作状态,第一个上路点岗巡逻。由于警力不足,吴涛兼顾着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一有闲暇,他就前往辖区运输企业,检查车辆保养维修情况,向驾驶员们宣传法律规定。
吴涛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第十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2人)
周淑琴,女,回族,1975年3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丽日社区居民,神华宁煤集团石炭井焦煤公司矿工家属。
1998年周淑琴结婚,婆家3个病人都需要她照看:70多岁的婆婆长年患有精神病,小姑子也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小叔子手脚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个老弱病残的家庭,周淑琴夫妇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周淑琴婚后不久,公公就被查出患有肝病,不长时间,又并发脑溢血引起偏瘫。三年里,周淑琴每天要为瘫在床上的公公喂吃喂喝、擦屎端尿。周淑琴的父亲去世早,她感觉公公就像自己的亲爹。三年后,公公撒手人寰。在公公离开人世后,她把患病的婆婆、小姑子和小叔子接到自己家,过起了大家庭的日子。
2002年,离异后的大伯哥又查出肝癌。这消息就像一个噩耗,给这个原本就贫穷的家再次蒙上了阴霾。考虑大伯哥无人照顾,周淑琴毫不犹豫把他接到自己家,精心照顾。大伯哥条件不好,周淑琴掏出不多的积蓄,全力为大伯哥看病。
2006年,周淑琴丈夫陈志明查出患有肝炎,周淑琴大哭一场后,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面对丈夫有病不能累着、营养要跟上,婆婆、小姑子、小叔子都需要人照顾的现实,周淑琴坚韧地咬紧牙关挺住。多年来,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忙活一家人的早饭,送走上班的丈夫和上学的孩子后,再把饭菜端到婆婆和小叔子面前。一日三餐,里里外外,她没有停歇的时间。
在小叔子眼里,周淑琴是天下最好的嫂子。“嫂子到我家17年,如果没嫂子,我和妈妈可能会流落街头”。邻居亲戚问周淑琴:“你才40岁,守着这么一个穷家图啥?”周淑琴坚定地说,“啥也不图,一家人就应该这样互相照顾。”
这些年,周淑琴公公和大伯哥住院欠3万多外债,婆婆和丈夫每月药费近2000元。每月只靠丈夫工资和婆婆、小叔子几百元低保生活。2012年以来,焦煤分公司干部职工伸出了温暖的手,给周淑琴家捐款4万多元,还让她们一大家子人住上了新楼房。
周淑琴荣获感动神宁“十佳道德模范”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
沙世银,男,汉族,1961年6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罗堡村农民。
他27年如一日,每天细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始终不离不弃,用爱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沙世银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984年8月,他从部队复员回乡。同年11月,经人介绍和陈玉芳结为伉俪,并生育一双聪明伶俐的儿女。
1988年12月23日,祸从天降。沙世银夫妻乘坐哥哥的手扶拖拉机去县城的路上,车翻下沟壑,妻子陈玉芳被摔断了脊椎骨。沙世银变卖所有家产为妻子医治,深信她会站起来。在妻子住院的120多天里,他日夜守候在床边,盼望早日康复。然而,26岁的陈玉芳被诊断为十二胸椎以下瘫痪,他只得带着妻子回家休养。
从此后,沙世银每天除干农活维持生计外,把精力全花在照顾妻子和抚养孩子身上,坚强地支撑着这个飘摇欲坠的家。
多年来,沙世银为撑起这个家,做过搬运工、泥水工,收过废品,有时一天在外要做两份工。为了还清妻子住院的债务,他把分家得的一头牛卖了还账,背着妻子卖过两次血。没有耕牛种庄稼,他只好在农忙时用铁锹翻地……
沙世银是个柔情的汉子。每当妻子心情慌闷时,他就用轮椅推着去邻居家串门;妻子想老妈了,他就套起农用架子车,沿着山路送到60里外的娘家。夏天,他把妻子抱到院内树荫下乘个凉;冬天,把炕烧得热热的,避免妻子冻着。
27年来,沙世银在罗堡村的村民眼里,是个当之无愧的好丈夫。罗堡村党支部石书记对他不吝赞美之词:“沙世银是我们村的骄傲,是全体村民学习的榜样。”
沙世银荣获彭阳县第四届道德模范、固原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第十届“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