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音乐之家庭
在那茫茫的科尔沁草原上,在那奔腾的西辽河岸边,在那骏马驰骋的辽阔牧场上,在那百灵鸟歌唱的吉祥地方,上世纪四十年代生活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这个家庭,在那片草原上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和许许多多农牧民一样过着“朝霞牧歌、炊烟袅袅、乳香飘飘、欢乐幸福”的生活。这个家庭,在那片圣洁的土地上,又过着与附近农牧民有别样特点的日子:男主人是一位教师、小学校长,确切的说又是一名音乐老师,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先生”。那个年代,草原上文化教育落后,缺校少教,他便按照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要求,负责组建学校工作。一所学校建成运行不久,他又被调到别的地方去再组建新学校,这样他便成了科左中旗西部草原很多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女主人则是蒙古族妙龄美女巴达玛,是一个有草原上“小百灵”之称的牧民歌手,人长得甜、歌唱得美。这一对草原新人,在歌的海洋生活,在舞的故乡慢步,在古老的民歌中陶醉,在“敖包相会的科尔沁草原”、在草原百花盛开百鸟歌唱的时节—1948年端午节,结下了爱情之果、他们的“爱子”,取名“德格吉日夫”(蒙古语,升腾、吉祥之意),上学时又取了一个名叫“罗庆”。
草原茫茫,牧歌悠扬,往事如烟,乡愁萦绕。罗庆至今还记得,当年百姓心目中的罗先生、自己的父亲,用那弹奏的不是很精准的旧脚踏琴,教他和孩子们音乐课;姥姥、母亲、舅舅经常用四胡、马头琴拉唱出《乌尤黛》《努恩吉雅》等民歌给他听,这使他逐渐迷上了草原民歌民乐。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露天放映前苏联电影《格林卡》,罗庆被影片情节和音乐感染,在幼小的心灵中点燃了做一个音乐家的梦想。
1964年,由于父母的培养和学校的教育,加之天赋和自身的努力,罗庆初中毕业时直接被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录取。说起这段经历,他常说是“草滩飞出了金凤凰”。从此,他走上了音乐之路,迈出音乐梦想的第一步。
那个年代,那片草原,并不沉寂,风雨景色宜人,偶尔也有暴风雨雪,但是罗庆的音乐之梦 、艺术远行顺利起航 ……
选择草原之路,音乐之路,圆梦艺术家
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人没有选择出身和家庭的权力,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去何从十分重要,犹如十字路口,在某种意义上说,选对方向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怀揣梦想,坚定的选择音乐之旅、艺术之路、草原梦想的罗庆。他没有愧对“德格吉日夫”,父母给他起的蒙古“乳名”,选对路子和方向,一路进发,一路“升腾”……
顺利地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门的罗庆,开始了音乐理论、作曲指挥、民族器乐……扎实系统的学习生涯。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罗庆在导师的指导下,暗自阅读了大量音乐理论书籍,听赏了大批国内外音乐作品,并尝试进入作曲程序,这在当时真是为数不多、寥寥无几!
寒窗苦读,学业期满,走出校门,罗庆又面临城市与乡村、机关与学校、工农商学兵……的抉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基层,选择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选择了科尔沁草原。从开始到通辽县余粮堡公社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之始,罗庆便逐渐体验和融入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如火如荼的生产生活,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后辗转调入文艺团体工作,这也为他施展音乐才华,提供了新的广阔的舞台。
就从那一刻起,罗庆开始了真正的“音乐艺术创作”之旅。为了获得更多灵感,他多次走进草原深处,用着名作家江浩的话说:“你踏遍了科尔沁的山山水水”。中央电视台介绍罗庆的专题片里,他采访民间老艺人、挖掘老民歌的故事和画面,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
如果说,父母给罗庆艺术天赋那是基因传承,大学校园给了他理论素养和音乐知识,那么,生活在草原上、与农牧民朝夕相处,那是给了罗庆智慧和营养,培养感情和沉淀心智,那是在采风和捕捉灵感。这“三位一体”的合成,理应成就一个理想的火花,心灵的升华,艺术和音乐作品的“德格吉日夫”。
草原的路弯弯曲曲,但又有神奇和魅力;艺术之路坎坎坷坷,但又有波澜和起伏!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罗庆相继创作了近千首(部)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音乐、影视音乐和主题歌曲,在地区、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很多舞台和媒体上,不断欣赏到他的作品,看见听见“罗庆”的名字。
头戴蒙古族着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桂冠的罗庆,创作了许多讴歌草原、歌唱牧民新生活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同行创作的作品,一并形成了一股“最炫草原风、民族风”。许多朋友从外地回来,都高兴地谈起在广东、上海、武汉……听到了罗庆的歌。大江南北的人们更加向往草原,草原上的人们更加热爱草原,一颗颗滚烫的心飞向了神秘的、辽阔无边的大草原……
深深地爱恋草原,扎根故土,赞歌农牧民
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地杰人灵,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农牧民生产生活,犹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令人陶醉的交响乐。
这些许许多多片段,让罗庆找到激情和灵感,找到切身感受,长期遨游在歌舞之海洋,无处不受那优美激越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熏陶的罗庆,厚积薄发,创作欲望和灵感像泉涌般喷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罗庆创作的《一切听从党指挥》唱响全国、唱响那个时代。在一次参加吉林省音乐会期间,罗庆和学友逛书店,意外的发现中国唱片社出版的“金唱片”有这首歌曲。当时来讲,一个二十多岁的文艺青年,在业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党大有希望》一曲以强大的阵容作为全国“双庆”开幕曲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唱片走向全国。上个世纪八十年起,罗庆参与发起和组织的两次北京“科尔沁音乐会”“民族歌舞晚会”,以他创作的三首大合唱开篇,反响热烈,震撼人心。那首交响合唱《科尔沁,欢腾的故乡》,在着名指挥家聂中明先生指挥下,成为中国广播合唱团多年的保留曲目。一位艺术老者评价罗庆:你把科尔沁安代音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着名诗人王磊,每每说起这次音乐会和作品《送麦新》都大加赞赏,说他是一个激情洋溢的罗庆。
透过草原迷人的景色,我听到了一个美妙的传说,传说彩虹从天上降落,撒下了珍珠撒下了欢乐……这诗情、这画意,这优美的旋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传遍了祖国各地,由印洗尘作词,德德玛演唱的《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传开,获得国家文化部、广电部创作一等奖。着名词作家印洗尘当时看到金牌时,激动地说:“这可是填补了一项全区歌曲获奖的一个空白啊!”当年电视春晚节目播出后,引起领导和观众共鸣。之后不久,着名词作家张黎老师以此歌为书名编辑了《歌曲集》出版发行全国。以此歌曲为标记,罗庆的作品进入一个新时代。
罗庆迎来了自己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洒满霞光的草原》《霍林河,黑金的河》《我的家乡珠日河》《金色哲里木》《那达慕之歌》《七月的草浪》《让我们相会在空中舞台》《马背观音主题歌》等歌曲和电视音乐,陆续推出并获奖。由罗庆作曲的《马蹄舞》(合作)、舞剧《达那巴拉》、大型广场舞《安代》……在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中国艺术节天安门广场表演中获奖……由此,市、自治区和中央级媒体都播放罗庆的作品,设栏目介绍罗庆。1986年,中国海峡之声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以《来自科尔沁草原的美妙歌声——介绍蒙古族青年作曲家罗庆先生和他的作品》为题,向国内外听众观众介绍他的创作艺术成就。
艺术家的价值和追求,就是讴歌生活,佳作留世,经久不衰,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建设家乡。继全盟首届那达慕大会会歌之后,作为新的草原节日“8·18哲里木赛马节”的主题歌,罗庆的第二个代表作《科尔沁迎宾曲》于1995年问世,以其清新的旋律、浓郁的民族风格,迅速传遍草原:这里的芳草青青,这里的乳香飘飘……草原敞开绿色的怀抱,欢迎您,尊贵的客人!成为草原经典歌曲传唱。
进入二十一世纪,罗庆创作了很多赞美草原新生活的文艺作品和歌曲。其中,歌曲《绿色草原》(杨占田作词、阿拉泰演唱)、《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及《科尔沁迎宾曲》,构成了罗庆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即《三部曲》。这三个代表作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也成为不少大型活动的重点演出曲目,其中两首歌曲成为地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背景音乐长期使用。
凡此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一首、十首、百首、几百首、上千首音乐之作,特色鲜明、风格浓郁、散发着芳香的草原生活气息,罗庆以独唱、重唱、合唱、影视歌曲、舞蹈音乐等不拘一格的体裁和形式,赞歌党和祖国,赞歌民族团结,赞歌草原,赞歌农牧民的新生活……于是乎,罗庆的知名度也随同他的作品与日俱增,在地区、省区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多少年风风雨雨,多少年说说笑笑,多少年坎坎坷坷,罗庆的汗水和成就,努力和智慧,歌声和舞蹈……这一切的一切,作品作证,听众观众作证,《罗庆作品音乐会》和着名作曲家、国家音协主席吕骥题名的歌曲集《洒满霞光的草原》《草原之路》等作证。由此,罗庆被政府和有关部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荣立“三等功”,享受政府津贴。
才华横溢,为人随和,朋友遍天下
纵观天下成大业者,都有其共同特点,就是思维敏捷、能吃辛苦、咬定目标、持之以恒。观察和总结罗庆的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和事业成功之路,也无外乎三点:一是极有音乐天赋;二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行走;三是苦苦追求、苦尽甘来。
在组织创办各类音乐活动中,罗庆荣幸结识了众多着名艺术家,李谷一、李光曦、王铭、施光南、樊祖荫、叶佩英、胡松华、蒋大为、德德玛、阎维文、雷振邦、张隶昌、朱广庆——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熟悉罗庆的人,他的同学、同事、朋友都承认他才华横溢,就连着名词作家张黎等都承认他的才华,亲切的叫他“罗子”。一来谐音“骡子”能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干活;二来“子”者先生也,有才的意思,更多的人称呼他罗老师。
罗庆确实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从基层文化站、通辽县文工团、哲里木盟文化处,一步一步走来,靠得是才华、能力和为人。后来,由于他的佳作不断推出,成为国家一级作曲家,而且有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组织上先后让他担任通辽歌舞团团长、通辽市文联主席、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草原音乐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罗庆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把单位工作也带头做得有声有色,和同行们一道,把通辽的文艺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若干年前,通辽的文艺圈或文学圈活动十分频繁,也卓有成效,许多基层朋友们谈到罗庆时还在伸出大拇指赞到:“玛奈(我们的)旗帜”。他是领头雁,可按当时艺友圈内年龄排行他是老二,所以文艺圈内都管他叫“二哥”。直至现在,在通辽人的心目中,印洗尘、张世荣、罗庆、那顺、宝贵、张远平、陈敏等作词、作曲和演唱的那批艺术家,那时扛着大梁,一定意义上撑起了那个时期通辽音乐的蓝天,让通辽的音乐在自治区有位置,在全国有名声,特别是几届北京“科尔沁音乐会”,让通辽、让科尔沁走向全国……
现在,有很多通辽人见到罗庆都常说:我们都是听你们的歌儿长大的!这句话份量不轻啊!就是对罗庆、对那一代音乐家的认可、喜欢和敬佩!
不少人都知道,其实罗庆多才多艺,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太有才了!”。原哲里木盟文教楼大厅墙上挂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字匾,就是罗庆的笔墨。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区书画作品赴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展出,就有罗庆书法作品展出并被收藏。罗庆书法清秀流畅、刚毅洒脱,业内人士诙谐幽默的称“罗体”字。
罗庆性格随和、为人实在、好交好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和谁都能谈得来、交得下,一点名人、艺术家、领导的架子都没有,和谁都能喝上几杯酒,高兴了就站起来,给大家唱一曲科尔沁民歌、酒歌或自己的新作品。与罗庆交往的艺术之友有国内各地的,也有新加坡、蒙古、加拿大、日本、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的,所以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朋友遍天下。
现在罗庆虽然退休了,但是创作还在继续,余热更温存,余热更久远。领导认可他,朋友认可他,业内祝福他,亲友尊敬他,特别是他对事业和生活热情乐观的态度,更令人久久回味……
罗庆的风格诠释了他的性格;罗庆的性格秉证了他的为人;罗庆的为人决定了他的成功!正所谓:“性格决定成败!”所有这些的这些,所有没写到没提到的那些,都印证和正在印证,罗庆的为人、罗庆的事业、罗庆的成就。
文图\杨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