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当中阖家团圆的时刻。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它强调万民同乐,大家一起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风俗画卷。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高速发展,跟以前相比,元宵节的气氛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外乡游子都等不到吃个热腾腾的元宵就不得不踏上异乡的归途。为了唤起大家记忆中元宵节的美好温暖时光,赤峰文化馆联合《红山晚报》开展了关键词为“那些年,我们家的元宵节”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请网友们发一些他们记忆中的元宵节的温暖时光,唤起大家对元宵节的浓浓追忆。
本次活动有两种参与方式,分别是微博参与和微信参与。活动开展后,有大量市民、网友通过微博、微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纷纷发来图片或者视频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元宵节。有网友感叹到春节假期过后,到大街上转一转,看到满大街的灯笼,而到了超市,促销员吆喝最响则是卖元宵的,元宵节真的要来了。想想小时候的元宵节,小孩子们互相比着手中的灯,看谁的好看、漂亮。时光飞逝,长大后的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游灯、观灯、看舞龙、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织,大家笑容满面,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现在到处都有卖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还有网友说道,记忆中的元宵节还停留在孩童时代,清晨是一阵阵锣鼓声叫醒了我们这群赖在被窝里的孩子。锣声刚刚飘过耳朵,一溜烟已经跑到大街上招呼小伙伴们去找寻踩高跷、舞狮子的人群。踩高跷的队伍总是走在最前面,他们扭动着腰肢,舞者袖扇。狮子时扑、时跃、时打滚、时抖毛、时吼叫,后面紧跟着的是毛驴小分队,脸上抹着艳丽的红和鲜红欲滴的嘴唇遥相呼应,还有背着媳妇的猪八戒前后乱窜,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等天色见暗,小伙伴们便相约去赏花灯,个个都非常兴奋。路的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各种动物造型的,也有各种花形的。现如今的元宵节,都被网络所替代,人们也不再出门去感受节日的气氛。更是跟家人团聚的时间少,想想还是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是欢乐的,有浓浓的节日气氛的。
让小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网友在元宵节23点15分私信了两张全家福,“这是我最爱的家人的全家福,但是这上面的人已经有两位永远的离开了我,有一位是我的舅妈,她今天因病去世,享年53岁,我为她撰写悼词,刚刚写完,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了,人生只有归途,我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眼前人,好好的为父母尽孝。”她发了大段大段的语言来回忆这些年她与家人共度元宵节的美好时光,小编能够理解,万家团圆痛失亲人的心情,人生就是这样,五味杂陈,苦乐交融,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希望大家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陪伴自己的父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工作的繁忙,已经很难找回小时候过节的气氛,但是我们记忆中的元宵节一直没变,想起来还是一种向往的美好。而如今更是远离家乡,但是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的向往还是没变。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在这一天里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形式,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是团圆和睦,丰收美满的象征。
愿下一个元宵节,大家都可以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