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文化馆
W020160422229491784746.jpg
[26部委共推公共文化服务立法]   [日均手机阅读首超一小时]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更多]
    中国文化馆赤峰站 : 首页->部长文集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25    来源:赤峰文化馆

    为进一步探索推进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市文明办组成专题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材料、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赤峰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总结、提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明晰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赤峰市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从加强志愿者队伍管理入手,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不断健全注册、考评、培训、激励、活动等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地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基本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
    1、成立赤峰市志愿服务协调小组。为加强对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2012年,赤峰市成立了由市文明委统筹协调,市文明办牵头,市民政、教育、总工会、团市委、 妇联、 科协、残联、红十字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市志愿服务活动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了市文明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2、成立了赤峰市志愿者联合会。为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建设志愿服务工作运行的组织网络,2012年11月,筹建了赤峰市志愿者联合会,涵盖了市内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青年、巾帼、慈善、残联、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和许多民间志愿者协会。同时,各地、各行业、系统依据有关社团管理法规,大力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相继成立了志愿者协会11个,共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656个,形成了覆盖广、立体式、多元型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组织机构网络,为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组织保证。
    3、强化了政府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保障和经费监督力度,从2012年起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从市财政划拨志愿服务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社区志愿服务站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志愿者培训等工作。
   (二)建立科学运行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1、建立完善招募注册培训机制。2014年初,市文明办编印了《赤峰市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手册》,对社区志愿服务从人员招募、登记管理,到活动组织、形式内容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建立了全市志愿者管理系统,以赤峰文化馆为平台,设置了统一的网上注册平台,形成了市、旗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位一体”志愿服务网络架构,市民只要点击“赤峰市志愿者注册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申请志愿者登记、注册。志愿者注册登记平台的建立,使得志愿者招募工作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2.1万人。同时还实施志愿者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对新注册志愿者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传授服务技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2、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一是星级认定制度。按照《赤峰市志愿服务工作手册》信息记录要求,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为依据,每半年对全市志愿者进行星级认定,发放星级志愿者证书以及星级徽章。二是评选表彰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并纳入道德模范、赤峰好人评选范围,实实在在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适时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目前,全市已5人被评为全区优秀志愿者, 40人被评为赤峰市优秀志愿者,20个组织被评为赤峰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5名优秀志愿者成为道德模范或中国好人。三是提高志愿者礼遇。每年走访慰问优秀志愿者,并邀请其参加重大纪念活动观礼,提高他们的政治遇。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让志愿者作为媒体宣传的主角走到社会前台,受到尊重,感到光荣。在赤峰文化馆开通志愿服务频道,实时展示各地志愿服务工作成果,促进工作交流和相互借鉴。
    3、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各地积极探索激励社区志愿者的有效途径,在制度上推出了一些关爱志愿者、温暖慈善义工的举措。一是建立 “时间银行”。红山区昭乌达社区将志愿者为社区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成小时“存”进“时间银行”,当本人或亲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就能从“银行”里“支取”,把为别人服务的时间兑换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目前,一些志愿者组织已经开始实行“志愿服务兑换”。二是“温情回馈”制度。红山区长青社区通过办实事、送温暖的方式,让志愿者得到关爱,受到尊重,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情。三是“政策回馈”制度。红山区建立了“政策回馈”制度。对遇到困难的道德模范、赤峰好人、优秀志愿者优先实施救助,同时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通过激励回馈制度,让“当志愿者”、“做好事”成为城乡群众的生活习惯,成为人们的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受到社会尊敬和崇尚的社会行为。
    (三)打造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志愿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平台。2013年,市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组建志愿服务站的通知》,明确规定全市城市社区都要设立由社区和物业公司联合组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或主任担任。对外统一挂牌,内部有专门服务和管理人员,有较好的办公设施,对外完成好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到社区对接、联络、提供信息、安排服务对象等工作;对内组织好本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建立、招募、培训、管理、协调、信息发布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开展亲帮亲、邻帮邻志愿服务搭建好平台。各社区都以工作站为依托,组建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常年为社区群众开展就近就便就熟的志愿服务。目前,全市97%以上的城市社区都已正式挂牌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建各类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778支。在全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的同时,按照贴近群众原则,在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城市交通枢纽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推广“城市志愿服务站”建设,直接为广大市民服务,目前,中心城区共建城市志愿者服务站16个。
    (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1、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发挥品牌活动示范效应。各地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和服务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和带动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元宝山区的“一元钱敬老”活动,获得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红山区针对社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围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了“2+1”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关爱贫困家庭孩子的“爱心妈妈”、面向城市困难家庭的“爱心超市”、四位一体的关爱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乐园”、“文明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天使车队”等志愿服务品牌,有效促进了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常态化发展。
    2、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试点社区,发挥阵地建设示范效应。2013年,在全市开展了志愿服务示范社区建设,各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和地域特点,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昭乌达社区阳光365援助呼叫服务、长青社区2201890(一拨就灵)热线志愿服务和“一刻钟”人性化特色助老服务、西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永巨街道“青春辉映夕阳红”和各社区开展的“日间照料”志愿服务等,形成了社区常规志愿服务和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有序推进的喜人局面。
    3、培育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2012年,先后涌现出捐献女儿器官救活两条生命的“最美中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晓菲,15年义务献血78000毫升的“献血大王”、“自治区优秀志愿者”“中国好人”郑海东,几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耄耋老人自治区道德模范张启云、修坤夫妇,十几年风雨无阻、已过古稀之年的学校义务辅导员陈万,连续多年向居民免费传授布艺画技艺、被自治区妇联授予“内蒙古优秀巾帼志愿者”称号的社区居民于涛等一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雷锋式”典型人物。形成了好人频现现象,产生了巨大的道德集聚和感召效应。
    二、赤峰市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赤峰市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虽然在健全机构、规范程序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探究其根本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志愿者队伍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 调研中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为一些低龄老人、退休人员等,而中青年社会群体、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较小,而本应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积极示范作用的公务人员的比例则更小,在整个队伍中,还欠缺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  
    二是志愿者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是提高志愿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志愿者队伍的日常培训严重缺乏,他们开展的相关服务活动完全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往往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现有的服务需求。为此,必须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特别是组织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向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基本理念、志愿服务相关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志愿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与志愿服务更好的相适应。
    三是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没有专门的志愿保障资金,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上得不到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志愿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免费服务,就连交通费、联络费也要自己掏腰包,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许多社区志愿服务呈现出活动式、短暂性的特点,而社区志愿服务需求本身是经常化、长期性的。因此,有80%的参与者认为有必要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志愿队伍建设。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志愿者工作队伍,这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坚持方便群众注册原则,拓宽志愿者招募途径,完善招募手段,把社区服务站点建在群众身边,为志愿者注册、招募提供便捷的服务。要根据社区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特点,积极推动建立帮扶、文体、科普、环保等多类型的社区志愿队伍,使之能够自我发展、独立运转、有效服务。要动员和组织辖区机关、学校、军队、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进驻社区,尝试推行法人社区志愿者,逐步形成公民个体、单位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2、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从目前赤峰市志愿组织提供培训和志愿者接受培训的现状来看,有60%的志愿者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70%的志愿者认为培训时间不够。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培训还显然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改善志愿服务的需要。应从制定好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内容入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还需探索建立在校学生志愿服务知识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在职人员提升志愿服务技能等培训模式。建立全市志愿服务培训基地。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个动力机制,弥补仅靠志愿精神支持略显“单薄”的状况。目前,赤峰市虽然建立了激励机制,但激励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应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在表彰奖励的基础上,大胆使志愿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皆能享受到的优惠待遇。如教育部门要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升学、评优等的重要参考依据,人事部门要将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招工和职务晋升的前置条件,财政部门将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政府出资和社会募集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真正使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4、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要在全市推开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党员必须带头到所在社区注册登记,认领服务,带头参与活动,自愿、无偿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形成党员带群众、党员带社区,党群团共同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格局。(白树森)

    作者系赤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赤峰市文明办主任 


下一篇:确保“五个一工程”创作取得新成效
  专题栏 >>更多
QQ截图20160330161739_副本.jpg
QQ截图20160330163540_副本.jpg
QQ截图20160202221736_副本.jpg
QQ截图20150926191904_副本.jpg
QQ截图20150918170205_副本.jpg
QQ截图20150917092842_副本.jpg
QQ截图20150804170348_副本.jpg
不文明调查问卷.jpg
222.jpg
zt.jpg
  文明播报 >>更多
· 用小照片见证大变化
· 83岁退伍军人义务清扫街道五年
· 群团携手共建美丽翁牛特
· 一个特殊的“认亲作业”
· 廉洁短信让清明节更“清明”
· 毛山东乡大力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
· 十个全覆盖 宣传总动员
  评论 >>更多
· 创城也要问责
· 筑牢创城工作的群众基础
· 人人都是文明的扞卫者
· 创城要从身边事做起
· 日拱一卒,落实2.5天休期
· 在"两学一做"中塑造坚强党性
· 周晓丽:用爱心为生命喝彩
主办单位:中共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赤峰市文化馆编辑部
E-Mail:swmbzhk@163.com
Telephone number:0476-88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