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过一番发掘和打造,很容易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综合实力。这不是一种理论探索下的实践可能,而是实践证明了的理论回答。比如:江南的乌镇、塞北的坝上、陕西的兵马俑、山东的孔府等等。这个实力的形成,就是从历史文化到“朝阳产业”的实现过程。就巴林左旗而言,正处在这个探索与实践期,而且预期发展大有希望、大有实力。
一、契丹辽文化是一份独特性、稀缺性、战略性资源
巴林左旗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上京是辽代时期的京畿之地,契丹辽王朝雄居北方二百余年,实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契丹民族在上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留下了神秘独特、系统完整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叹为观止。
巴林左旗是国家确认的文物大旗,境内现已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819处,其中契丹辽文化遗存多达700多处。现有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4处为契丹辽文化遗存。境内不仅拥有以辽上京遗址为代表的都城文化,以辽祖州祖陵为代表的帝陵文化,以辽真寂之寺为代表的皇家寺庙文化,以韩匡嗣家族墓地为代表的贵族葬俗文化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同时还拥有契丹大辽帝国积淀下来独具欣赏价值的诗词歌舞、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涵盖了整个辽代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性特征明显。全旗现有大小旅游景区9处,其中人文景区4处,自然景区5处,其中辽真寂之寺、辽祖州祖陵、辽上京博物馆被列入全市精品旅游线路。有大小宾馆、旅店118家,其中自治区旅游定点接待单位2家。有文化旅游企业7家,旅游从业人员1500多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二、这份独特性、稀缺性、战略性资源已得到科学规划与持续开发
近年来,巴林左旗委、旗政府抢抓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坚持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举全旗之力打造文化大旗、文化强旗。
(一)立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水准开展产业发展策划与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全面启动了产业策划和规划工作。累计投资2140万元,委托西安美灵机构、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知名团队,完成了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总体策划、规划和一期工程设计方案、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真寂之寺拓展提升项目总体策划、辽祖州祖陵保护规划、巴林左旗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3—2017)等重大规划编制工作,为科学有序推进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立足于打造产业发展的平台,高标准推进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占地715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米,预计总投资16.8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古玩城,博物馆、演艺中心、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特色工坊区、辽文化主题酒店和道路管网等8个单体项目。古玩城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演艺中心项目一段地下部分已完成,二段部分正在进行地上三层建设;博物馆项目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路网管网项目已完成地下建设,路面铺油等工程;购物中心项目一段已封顶,二段一层已完成。截止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商业街区、特色工坊区和辽文化主题酒店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近期将陆续开工建设。
结合拍摄大型历史题材剧《契丹王朝》的需要,重点推进影视基地建设。5月12日,与赤峰契丹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影视外景建筑群、契丹风情园、旅游基础配套及商业区等,目前已组建了项目班子,落实了办公和生活场所,启动了项目用地的征收工作,近期将进行开工建设。
(三)立足于打响契丹辽文化品牌,同步推动产业四大功能区块建设。在着力推进产业园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四大区块同步策划规划,同步招商,同步推动。辽上京遗址和祖陵遗址正式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遗址内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12月,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进入国家级立项名单。以打造“契丹佛国”为目标,在召庙旅游景区一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5月20日,与赤峰契丹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启动了召庙旅游景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以展示契丹礼俗文化为核心的祖陵景区防洪治理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景区内主要的项目业态已经确定,正在有序推进。
(四)立足于扩大左旗和契丹辽文化知名度,全方位强化产业宣传推介工作。把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作为打造契丹辽文化品牌的重要切入点,在旗内宣传方面,立足于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在大通道两侧和林东镇内设计了以宣传契丹辽文化和展示契丹辽文化为主题的牌匾、展示墙和雕塑景观。为了让全旗广大群众都能了解契丹民族文化,组织编写了巴林左旗中学生《辽史普及读本》,作为地方教材进行宣传普及和教育,今年暑假开学全部配发到各学校。在对外宣传方面,先后在香港《大公报》刊发专版《大辽皇都契丹祖庭》,在央视《百科探秘》和《探索发现》栏目,先后制作播出了《探秘草原皇城》、《契丹王朝》专题片,聘请北京上造影视制作完成了《梦落繁华辽上京》宣传片。成功提炼出契丹辽文化形象专属标识,提出“萧峰故里”的文化创意,已获国家商标局和版权局产权保护初审通过,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在全区乃至全国引发积极反响。加强契丹辽文化产业化应用研究,推出契丹辽文化系列研究成果,现已出版《辽文化与辽上京》和《林东辽代遗迹踏查记》。
(五)立足于满足游客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力度。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办法来推进系列文化产品研发。投资500多万元,研发生产了有契丹辽特色的系列餐具并装备到大型酒店,开发了具有辽特色的契丹风味菜,委托专业团队打造了旅游版的大型契丹风情演艺节目,产业园演艺中心建成后,将作为精品演艺品牌为游客提供常态化演出。培育地方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出多个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很好地满足了旅游消费群体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契丹辽文化的影响力和巴林左旗知名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发辽题材的文化产品。旗皮影协会结合弘扬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发《大辽双英》、《辽太祖传奇》等系列契丹辽题材的皮影作品,民间艺术家通过面塑、软陶和绘画创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产品。所有这些产品都具有鲜明契丹辽特色,工艺古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各类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在后续规划与开发中还需要诸多努力以实现综合实力转化
契丹辽文化产业在探索与实践中发展,全旗上下正以善做善成的务实理念,在继续的建构中,逐步培育并释放绿色产能,壮大这一朝阳产业。
(一)打造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1、全力以赴推进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一期工程建设,古玩城、演艺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和道路管网等项目在完成剩余工程及装饰装修和商铺售卖的基础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力争年底前投入使用,商业街区、特色工坊区、辽文化主题酒店争取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力争2015年产业园实现规范运营。
2、推进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是结合《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计划》,有序推进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对辽上京遗址皇城南路十字街进行考古发掘,并对辽上京遗址皇城和汉城进行文物考古钻探,进一步摸清辽上京遗址的形制及整体布局,结合最新的考古工作成果,细化公园的功能布局,做好考古工作成果研究、保护、展示等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资金支持,做好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后的准备工作,尽快实施辽上京皇城乾德门址保护展示项目。三是着手编制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保护展示规划。四是积极落实《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整体规划》,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资金。
3、加大契丹影视基地建设力度。按照协议要求,督促投资企业加快项目规划设计,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协助投资企业5月底前完成土地征收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为8月份开机拍摄电视剧做好准备。
4、启动辽真寂之寺景区拓展提升项目。进一步完善策划文本,委托专业团队马上启动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制定项目建设推进时间表,启动项目区内的土地征收工作,处理好项目区农牧户、契丹旅游公司等各方利益关系,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单体设计、立项报批和完善各项手续,为尽快开工创造条件。
(二)打造契丹辽文化产业建设的软实力
1、启动契丹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工作。近期将对本土辽文化专家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校注、申报,年内成书出版。
2、不断加大契丹辽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与内蒙古大学吴英喆教授取得联系,开展对巴林左旗重点景区、主要公共场所、标志性建筑等进行契丹文的翻译工作。与清华大学热能系考察队合作,通过知名高校平台,进一步宣传展示契丹辽文化魅力,推动契丹辽文化旅游发展。
3、加大契丹辽文化旅游纪念品研发工作。以契丹辽文化的“四时捺钵”为大背景,创制“四时宴”。积极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努力促成“契丹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平台。(作者系中共巴林左旗委常委 宣传部长 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