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怀:三次援疆 坚守和执着只为第二故乡的美好未来 -- 中国文化馆 焦作站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焦作文化馆>道德模范
刘志怀:三次援疆 坚守和执着只为第二故乡的美好未来
编辑: 秦佳   来源: 焦作市文明办   时间: 2019-10-22
  

  刘志怀,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2017“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最美援疆干部”,河南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工程师。

  2010年12月至今,刘志怀分别作为学校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九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先后参加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创建了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哈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2017年6月29日,刘志怀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7月11日,刘志怀被中央组织部等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并作为河南省援疆干部代表走上了领奖台。

  作为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唯一一位连续3次援疆、在疆工作达9年的“资深援疆干部”,刘志怀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奉献精神受到了上级组织和学校同仁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哈密地委、行署,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哈密地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第七批、第八批全国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

  刘志怀的援疆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矿业报》《河南日报》《新疆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社会主流媒体都做了广泛宣传报道。

  呕心沥血,创建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

  2010年底,刘志怀从河南一路西行来到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上班后第一天就为自己划定了工作“红线”: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但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

  初来乍到,刘志怀正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关键时期,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还没解决,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日常管理、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刘志怀很快熟悉了学校的方方面面。随后,他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建设;跟上时代发展,迈上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公路”;紧贴当地需要,谋划设置更切合实际的学科……这些精辟见解、透彻分析,像一束金色的阳光,照亮了受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理念。

  2011年,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刘志怀主动请缨,发挥专长,除了参与示范校主项目建设外,还主持了其中的关键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12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进行分析调研、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参加招标、签订合同、协调施工、总结验收等,每一道程序他都精心组织实施,前后共计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和1份实施方案,累计50多万字。多少个日日夜夜,刘志怀伏案工作,累了就和衣而眠,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

  哈密地区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学院专业设置和实训室设计、带领学院教师赴河南学习……刘志怀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即使学校放假,他也依然坚守岗位,经常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成功的路。

  在刘志怀的努力下,一个性能优良、西北五省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2014年正式建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核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梦想之花在汗水浇灌中惊艳绽放。2014年6月,作为中职学校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升格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哈密有了首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哈密教育开始站上新的高度、踏上新的起点、迈入新的征程。作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发展的见证者、缔造者,刘志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开拓创新,成立新疆第一个能源产业研究院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在刘志怀的努力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2014年5月,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得到河南援疆资金4100万元的资助。作为新疆第一个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已成功完成自治区和哈密市多项科研项目,有1项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为新疆哈密能源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服务,开展了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培训。依托研究院,还成功申报了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基地和自治区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正在筹建院士工作站。

  想方设法,提高受援学校办学层次和内涵

  刘志怀积极支持受援学校专业建设,帮助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提高学院办学层次。2018年,协调河南对口支援高校资源,支持学院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完成了与疆内本科高校联合开展护理学专业“3+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4+0”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工作。

  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刘志怀积极带领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协调河南后方学校以及援疆教师为参赛师生赛前辅导。几年来,学院师生在全国和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2016年底,刘志怀圆满完成第二次援疆任务时,家人本以为他能彻底回家工作了。没想到,他又一次报了名。“实在是放不下研究院那个项目,总体规划、图纸设计、建筑选址、用地审批、项目科研等工作,都是我和援疆队友们与相关单位、部门积极协商完成的,在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不能不在啊!”刘志怀坦言。

  其实,刘志怀十分牵挂家人。他的父母已年近80岁,母亲有脑血栓,长年卧床不能自理,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志怀啊,忙好你的工作,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回来。”电话那端,父亲语重心长;电话这端,刘志怀热泪两行。“自古忠孝难两全。”刘志怀对这句话的体会极为真切。

  播撒种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提高受援单位师资队伍水平,刘志怀带领河南高校援疆干部教师通过教课、示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把先进理念、创新技术传授给学校教师,带动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在刘志怀的协调组织下,建立了豫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签订了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河南理工大学哈密函授站。受援学院先后有47名管理干部和教师、1200余名学生分批赴河南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刘志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时,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有5名。他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鼓励年轻教师攻读河南理工大学在职硕士学位。截至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二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引进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50余名。他本人通过言传身教,带动该院8名信息技术方面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援疆教师一起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和技术队伍。

  此外,刘志怀还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建立了考核组成员库,用绩效考评的科学方式调动大家积极性;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并带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先后参与完成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主动融入,民族团结之花在千里之外盛开

  援疆九年,刘志怀积极与少数民族同胞开展交流交融交往。他积极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先后与5名少数民族结亲;参加“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与25名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交友。2017年,刘志怀与库尔班大叔的曾外孙女、在本校读书的麦丽凯姆结成了亲戚,他两次到4000里外的南疆于田县麦里凯姆的老家走访慰问,关心她的学习、生活,并请其到河南自己家中走亲戚,彼此缔结了父女深情,演绎了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刘志怀成了豫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哈密,已成他的第二故乡……九年来,哈密的菁菁校园、茫茫戈壁、盈盈绿洲、巍巍山峦,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刘志怀正满怀信心和河南人民一起助力新疆的美好希望和未来。

 
 
版权所有©焦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