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文化馆
文明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家庭 > 正文
退出宽屏
最美家庭里的“幸福密码”
来源:南湖晚报 责任编辑:沈鸿燕 时间:2019-05-10 10:23:13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而家风则是这个细胞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昨天上午,在海盐县望海街道新兴社区的广场上,以“我和我的家风”为主题的2018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家庭”发布会,让在场的观众走近一户又一户“最美家庭”,聆听他们的美丽故事,感受家与爱的真谛。

  据介绍,2018年度100户浙江“最美家庭”,是在群众推荐、家庭自荐、基层遴选产生季度浙江“最美家庭”的基础上,经评委会综合审议后产生的,在这100户家庭中,有9户来自嘉兴。

  26年做好丈夫最坚强后盾,共同撑起特殊五口之家的应荣海家庭;热心公益事业,用行动诠释“远亲不如近邻”内涵的伍金凯家庭;16岁跟着父亲行医,用祖传疗法造福一方村民的沈如家庭……他们用无言的力量塑造着家的最美模样,同时也将爱和正能量不断传递。

  

  嘉兴海宁的孙雪芬家庭

  阅读里的家庭幸福之道

  夜幕降临,在海宁周王庙的一户家庭里,总能看到一家人捧着书各自阅读的场景,这就是孙雪芬家庭。

  “在我们家,我妈妈、我、我女儿都是老师,我们都觉得书籍能带来快乐和收获。”昨天的活动现场,孙娟玉如是说。

  孙娟玉的妈妈孙雪芬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她的印象里,当年妈妈的床边总是放着一堆书,“夜深人静时,妈妈还在挑灯夜读,不时用笔划出精彩之处,以便学为所用。”孙娟玉告诉记者,妈妈常跟她说“破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只有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才能给学生打造知识的宝库。

  在母亲的熏陶下,孙娟玉成了一名幼儿教师。为了教好孩子,她常常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并和学生分享读书时获得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如今,孙娟玉的女儿孙栩也已参加工作,也是一名幼儿老师。她边教边学,还教学生弹钢琴,为“书香”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她家,不比吃穿,比的是学问的深浅。现在,孙娟玉在个人博客上坚持写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也将学生的习作发表在上面,为更多人提供参考。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里,孙娟玉一家收获了成长和喜悦,也收获了善良与分享,用行动展现了省级最美家庭的幸福之道。

  用行动诠释“家和万事兴”

  每当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郭原琼就忍不住感慨:“真的挺苦的,但现在好像也忘了当时是怎么过来的了。”乐天派的她爽朗地笑着,依旧积极向上。

  郭原琼是四川人,1993年嫁到余新的应荣海家。尽管家里很穷,但夫妻俩坚信,只要齐心,就能把日子过好。

  2003年,应荣海的兄长患病去世,嫂子也离家出走,留下9岁的孩子。看着孩子眼睛里的忧郁,郭原琼和丈夫决定将其接回自己家。

  人多了,家里热闹了,但负担也更重了。“我们没什么技术,我就跟我老公商量,他去开电瓶车增加收入,我负责田里的农活和家务活。”为了多赚点钱,郭原琼还揽了一份活,将服装的零配件拿到家里来做手工,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下了,她就在微弱的灯光下熬夜赶工。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着,夫妻俩虽然都很辛苦,但他们互相体谅,悉心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同岁,夫妻俩对他们的吃喝穿戴都一视同仁,甚至侄子的要更好一些。有一次侄子生病了,郭原琼急得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连儿子放学都顾不上去接。“儿子也会吃醋,我们就跟他解释,慢慢地他也明白了。”

  不仅如此,对于家里的老人,夫妻俩也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人生病,从一开始在床上接尿,到后来扶着老人上厕所,郭原琼总是需要用尽全力才能扶起婆婆,有时候扶不起来,她就靠背;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推着轮椅带老人去晒太阳。应荣海看在眼里,打心里感激妻子。

  在应荣海家里,放着两幅已经裱好的十字绣“家和万事兴”,这是郭原琼绣的,“新房子装修的时候打算给两个孩子挂在客厅里。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和睦,希望今后孩子们的家庭也一直和和睦睦。”

  淳朴善良的应荣海和郭原琼,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也将“家和万事兴”的好家风代代相传。

  做的好事看得见数不清

  王江泾振民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全科诊室里,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再加一名药剂师,撑起了卫生站里的全部工作。

  这位医生就是沈如。在浙江中医药学会官网上公布的“民间特色医药技术信息汇总表”里,沈如凭借“嘉兴沈氏喉科疗法”这一特色医药技术,位列其中。

  从16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行医,1995年开始独立诊疗,1999年开始担任振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对于家门口的这片土地,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一年365天,沈如除了开会、外出学习,天天开门服务,35年如一日。是什么让他一直坚守在基层医疗服务一线?

  沈如告诉记者,他的病人中,很多患者都是父亲早年行医时就认识的,他们认准了沈家的医术,所以他要更加“靠谱”。

  “每天有四五十个病人,大多是村民,也有一些是慕名而来的。”有时候工作时间看不完,他就会加班为病人看病,“家就在这里,方便的,而且家人也都很支持。”

  沈如不仅医术好,而且乐善好施。为了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他每年都要自己花钱请人把卫生服务站外面场地上的杂草清理铲除。卫生服务站里长期备有卫生纸、餐巾纸、杯子、开水,病人要喝水,杯子自己拿,茶叶自己放。一些乡邻跑来向他讨要他精心研制的祖传喉科药,他都免费赠送,不收分文。

  村民们常说:“沈医生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经常看得见,但是我们数不清。”(晚报记者 赵丽焕 通讯员 李丹华 摄影记者 徐志达)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